文艺批评与创作历来被称之为文艺的两翼。创作是基础,理论批评以创作为对象。创作的兴盛是理论活跃的前提;而评论以其独特深入的理论思维分析艺术作品,评介创作现象,辨析文艺思潮,给创作者开阔思路、提供启悟,有助于提高创作水平,促进创作繁荣。新时期文艺理论与批评紧紧追踪文艺创作发展实际,以推动文艺繁荣为己任,较好地履行了自身职责,发挥了突出作用。改革开放之初,理论与批评扮演了文艺领域的前锋与清道夫角色,大胆冲破思想禁区,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文艺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梳理创作观念,澄清理论是非,为文艺创作轻装上阵,迅速从复苏中走向繁荣廓清了道路。 当时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文艺思想交错杂阵,许多在今天看来十分正常的东西,产生之初都可能被视为异端。尤其是一些直面人生、触及时弊、尖锐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些重大社会问题的作品,往往在激起受众强烈反响的同时,也会引起激烈的争议。优秀的文艺批评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别人所未见,既科学阐释文艺作品和现象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又在直陈其不足的同时,为新的文艺现象而欢呼,为文艺创作或新思潮的逐步完善助一臂之力。 新时期文艺理论与批评密切关注着这些文艺现象和思潮,及时掌握文艺发展动态,并不断做出客观中肯的分析评价,确保了创作的健康发展。以小说《伤痕》、《班主任》的出现为标志的伤痕文艺思潮,以《人到中年》、《天云山传奇》、《布礼》、《本次列车终点站》等作品为代表的反思文艺思潮,以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等作品为代表的改革文艺思潮,以朦胧诗和意识流小说为发端的先锋文学思潮,以小说《棋王》、《爸爸爸》为代表的寻根文艺思潮,以《父亲》为代表的现代美术思潮,以《黄土地》、《红高粱》为代表的新电影浪潮和以小说《风景》、《烦恼人生》、《单位》为代表的新写实文学思潮等,都是首先由文艺批评去发现、总结和概括,褒扬其所长,直陈其不足,帮助其不断在创作实践中发展、完善,并逐步被全社会所认可。与此相联系,许多在社会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文艺作品,文学类如《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高山下的花环》、《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小镇上的将军》、《陈奂生上城》、《浮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战争和人》、《南方有嘉木》,电影类如《归心似箭》、《城南旧事》、《骆驼祥子》、《人到中年》、《芙蓉镇》、《大决战》、《周恩来》、《焦裕禄》、《开国大典》、《七七事变》、《孔繁森》、《大转折》、《红河谷》、《鸦片战争》,戏剧类如《于无声处》、《丹心谱》、《报春花》、《大桥》、《高高的炼塔》、《三醉酒》、《山杠爷》、《同船过渡》、《地质师》、《苍原》、《张骞》、《死水微澜》、《商鞅》、《土里巴人》、《黄河儿女情》、《狸猫换太子》,电视剧如《四世同堂》、《南行记》、《情满珠江》、《沟里人》、《英雄无悔》、《豫东之战》、《遵义会议》、《大进攻序曲》、《咱爸咱妈》、《儿女情长》、《苍天在上》、《和平年代》等等。它们的广为流传,除了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的思想艺术特色以外,都是与文艺批评的热情评价和推荐分不开的。 无论是评价文艺作品,还是辨析文艺思潮,新时期文艺批评在摆脱庸俗社会学窠臼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理论追求。文艺评论力求把具体作品的价值取向和作家的心理机制、创作个性,具体的文艺现象和整体的文艺走向,文艺思潮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动因以及有关文艺现象的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等较好地结合起来,不再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而是以一种更开放更宏观的视野,从现实生活、文化传统、外来影响、时代要求和艺术家特殊的生活阅历、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考察,审慎地做出判断和结论。对于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包括有明显错误倾向的文艺创作现象,总体上都能坚持“双百”方针,不打棍子,不粗暴武断,而是充分论理,以理服人,诚恳交换意见,严肃指出问题,热情帮助对方,以寻求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即便是一时难于统一认识,也允许文艺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步求得解决。不同的文艺思想在平等讨论中交锋,在切磋中相互启发,创作与评论都能在其中获得助益和提高。 研究文艺的接受问题是新时期创作评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只看重专家意见而忽视受众反应。接受美学的批评方法把文艺受众的接受过程视为艺术实现的重要环节,认为文艺只有通过受众接受,才能发生作用,接受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参与艺术创造的主动过程,完整的文艺创造活动只有通过接受才算最后完成。研究接受过程,反馈受众意见,批评家在面对现实和艺术两个世界之外,又多了一个接受群体的参照系,这无疑在文艺家和文艺受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把接受美学纳入批评范畴,不仅对于文艺工作者走出个人小圈子,使当代文艺创作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提高艺术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对于重建接受群体期待视界,提高群众的审美鉴赏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