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文学理论的功能退化与修复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政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2488;陈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 102488

原文出处:
中国文学批评

内容提要:

当下文学理论的功能退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文学创作与欣赏的精神供给功能严重退化、对文学批评的观念引领功能严重退化、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公共性功能严重退化。当下文学理论功能退化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欲修复当下文学理论功能,就必须循序渐进,从“讲实话”“讲真话”“讲人话”出发。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08 期

字号: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①“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②文学理论研究是文艺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自身的时代定位、价值取向、发展愿景和社会期许,主动担负和履行实现伟大事业的历史使命,发挥自身的理论功能。然而,在当代中国文化图景和生活语境中,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我们发现,当下文学理论的学科功能、学术功能、社会文化功能正从文学现场和社会文化的中心领域逐渐被排挤至边缘地带。当下文学理论不再是最富时代性、能指性、影响力的公共话语,不再是文学舞台与文化剧场的主角,当下文学理论的引领作用严重衰退。在时代的社会文化境况与现场里,文学理论与文学生活相遇时,或遭文学生活回避、无视、拒绝,无法照面生活、认知生活、阐释生活、言说生活,更得不到文学生活的尊重、信任与接纳。文学生活对文学理论缺乏自觉认同和主动征用,文学理论远离文学生活,逐渐丧失了理论的社会实践性,而这正是当代文学理论功能退化的根源。

      一、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与欣赏的精神供给功能严重退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③理论与实践统一,文学理论必须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提供有效的精神导引、思想资源和工具方法,更好地认识、阐释和指导文学实践,推动优秀作品的创作与欣赏。然而,当下文学理论在需求侧关系和供给侧关系两方面都陷入了困境,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精神供给功能出现了严重退化,导致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欣赏逐渐丧失了影响力。

      (一)文学创作、欣赏的生活现场缺乏对文学理论的需求,文学实践与文学理论之间需求侧关系坍塌。例如较诸传统文学,勃兴的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机制发生了巨变,“突破了印刷模式和广播模式的限制”,④从“文字域”与“视听图像域”演进至数字“超媒体域”。⑤网络文学以市场为生产导向,以“粉丝”为消费中心,文学创作权力从作家让渡给了“写手”。网络文学要求娱乐性、感受性、直接性、潮流性、时效性,强调速度而非深度,重视自由性而非规范性,注重消遣而非沉思,要求消除一切阻碍传播、消费的壁垒和门槛。而有些文学理论面对网络文学时,简单空疏地要求网络文学的创作在语言、文体、主题等方面效仿传统文学的创作,进而基于精英主义立场,认定网络文学缺乏美学特性、文化价值和经典潜能,需要依靠文化精英自上而下的规范。这些文学理论对网络文学的理论教诲是一种传媒生活与网络文学现场之外的他者训诫。对这种他者训诫,网络文学既无内在需要,也毫无兴趣,久而久之,网络文学便对文学理论产生疏离、厌恶和排斥的反应。显然,文学理论对网络文学精神供给的功能退化是由当下文学理论脱离网络文学现场和融媒体文化生活所致,本源是文学理论滞后于文学实践,理论从生活中退场,“理论有时纯属多余,有时力不从心,有时反而阻塞或削减了作品的意味”。⑥

      (二)在文学实践与文学理论之间需求侧关系坍塌的结构中,一些文学理论采取“场外征用”的方式,借助当代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传播学等非文学话语,在没有完成场外理论向文学实践转场的情况下,强制阐释文学创作、欣赏,无力或拒绝深入文学文本和文学活动,罔顾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特异性,从而导致文学实践与文学理论之间的供给侧关系变异。当代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传播学等非文学话语无限膨胀,殖民了文学话语,“解说、阐释、新解越来越泛滥,文本只是一个竞技场、角斗场或书单,各路人马在上面展示创新和智谋”,⑦文学工具主义盛行,即“根据一种预定的价值图式把文学作品放置在一种功利模式上加以考量,……反映的是文学之外的特别兴趣”。⑧就网络文学而言,从最初的论坛写作、博客写作到如今的微博写作、朋友圈写作、公众号写作,创作的模式迅速更迭,各种类型的文体也层出不穷——淘宝体、TVB体、咆哮体、蜜糖体等,溢出了既定的文体分野。同时,语言风格发生变化,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畛域之分遭到动摇,“纯文学”的理念受到质疑,与之相应的阅读欣赏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可是,面对网络文学的纷繁景象,有些当代文学理论过分诉诸文学的外部话语,缺少立足网络虚拟立场的创造、无法提供有效的文学内部话语资源,故而难以捕捉和开掘网络文学的独特性,探究网络文学的临界书写议题,更无法对网络文学在文学层面的改良与提升提供有效指引。又如对于女性文学,一些现有文学理论依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以“性别”为核心范畴阐释女性文学,遮蔽了女性文学的内在丰富性、多义性和复杂性,损害、剥夺了女性文学的文学价值。再如在探究近年热门的科幻文学创作时,有些文学理论依赖科学话语,甚至存在将文学还原为科学、将科幻文学等同于科学理论的倾向。

      二、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观念引领功能严重退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⑨文学批评是文艺事业不可替代的重要构成要素,文学批评的发展需要文学理论发挥引领作用。然而,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现场而言,当代文学理论功能严重退化,集中表现为对当代文学批评缺乏观念引领力,未能发挥价值塑造、方法应用的功能。

      (一)有些文学理论一味指责当下文学批评的个体经验化、多元叙事化、非绝对标准化的趋势,挞伐文学批评陷入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困境,指责文学批评缺乏原则和立场,充满随意性、碎片性、主观性、含混性、不可靠性,却不能对文学批评给予合理的、有益的理性阐释与指引,反而在文学批评的众声喧哗中,主动撤离了平等的对话现场。这种独断论的做法导致批评界与理论界之间鲜有深入的交流,时常出现分离、脱钩的症状。而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很少运用,认为文学理论疏离文学现场,食古不化甚至傲慢自大,对文学理论采取了一种不予理睬的态度。譬如在微信公众号、豆瓣、微博、知乎、今日头条、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上,当代文学的网络批评、草根批评等层出不穷,它们日益脱离了单一的学院话语和专业色彩,跨越了专业内外的分野。同时,这类文学批评具有显著的即时性、形式的灵活性、广泛的传播性、有效的互动性,能够迅速介入文学现场,回应和影响文学实践活动。譬如在豆瓣网的读书版块,网友既可撰写长篇书评,也可发表短评,还可对书籍进行评分,回复、转发和收藏其他书评。这些批评和评分会直接显示在书籍信息页,不仅成了作者、出版方等迅速、准确了解市场口碑和读者动向的重要窗口(作者、编辑甚至会直接在评论区与读者互动),而且会影响其他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可是有些文学理论依然坚持学院派的立场,抨击这些网络批评缺乏严肃性、客观性、专业性、深刻性,罔顾批评的理性思考与责任意识。文学理论无视当下文学批评的独特优势和复杂特性,这就决定了当下文学理论难以对这些受众广泛的文学批评进行有效的观念引领,引领功能日益衰退,这又引发当下的文学批评远离文学理论,无序生产、良莠不齐,加剧了文学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