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论笔谈

——主持人的话

作 者:

作者简介:
主持人 饶芃子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已走过百年的历程,回顾、反省并清理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科自觉和更新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为此,我们以“20世纪中国文论的反思”为题,约请一些专家学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现代中国文学理论作为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相互撞击、融合的产物,其丰富性与复杂性、其深刻性与偏执性、其洞见与盲点并存。对此反思、清理,如何立足于“现代视野”,对有关问题逐一澄清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一组笔谈旨在强调这一话题的重要性,以及将这一话题纳入现代多元视野的氛围,因此,笔谈者只各取一端,抒己之见。

      我个人认为,自世纪初的王国维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就开始向现代文学理论转型,由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首开其端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实际上已成为近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在“西方参照”、“西方影响”之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总体空间”扩展了,“理论维度”增加了,进入一个有活力的新的理论和美学的层面,得以同世界接轨。但由于这种理论范式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排他性,贬低、排斥非理性的言说,使中国传统那种个人化感性体验型的文论在现代失去了它的“合法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耽误了我们对传统文论的深入认识;也由于这种理论范式主要是在西方近代思辩哲学和体系美学的影响下建构的,发展到后来变成对抽象思辩的追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脱离。所以,我们在回顾总结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成就的同时,也应该认真反思: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正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21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该从何处起步?应采取怎样的思想姿态与话语方式,以便在吸收古代文论与现代文学理论之精华的基础上建立更有效的文学研究范式?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愿我们的笔谈能逐步推进问题的深入,欢迎更多专家学者参与我们的笔谈并提供高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