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革批评模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有清 南京大学中文系 邮编 210093

原文出处:
文艺争鸣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革期间全中国的文艺评论家和其他文艺家一样几乎全部被迫停止了自己的活动,但是文艺评论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畸形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是从所谓“文艺革命”发端的,“文艺革命”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又正是由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文艺评论揭开的,以后伴随着文革的每一步骤几乎都有文艺评论在“冲锋陷阵”,产生特殊的“战斗作用”。这种文艺评论可以说是文革中的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而它所体现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中外文学史上别具一格几乎绝无仅有的一种评论模式。

      一 “全面专政”的“战斗武器”

      在文革期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一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其核心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还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自从毛泽东在《五·一六通知》中提出了“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专政”这一命题以后,要求“在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实行全面的无产阶级专政”〔1 〕的“全面专政”论就逐步发展并成为这种政治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成为文艺领域思想斗争的指导思想。另外,《通知》中片面强调一切阶级斗争就是政治斗争,将一切学术论争都纳入了政治斗争范畴;打破了学术论争的范围和规则,将其纳入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在关于“立”与“破”的关系上片面强调了“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等等;这些对文学理论和评论活动的影响就更为直接和具体了。〔2〕

      按照当时的解释,所谓“全面专政”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里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文艺领域当然也不例外。而在文艺领域里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首先是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专政,使文艺包括文艺批评成为“全面专政”的工具和武器。江青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就专门有一节谈文艺批评问题,强调文艺批评作为“文艺斗争的重要方法”的意义。

      “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武器”。“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些文革之前就已得到肯定的理论命题,在宣扬“造反有理”“斗争哲学”的文革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肯定和最普遍的宣传,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文革开始时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强化了在此以前就已形成的一种看法,即认为文艺可以成为“反党”活动的一种工具。有所谓“利用小说反党”,当然也就扩大到了“利用”戏剧、杂文、诗歌、美术、音乐以至文艺评论等等“反党”。文革中对一大批文艺作品、文艺观点以至文艺评论的批判,罪名就是“反党”。当然,也就需要利用文艺包括文艺评论来“反击”。

      毛泽东强调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政治大革命,文革期间,文学艺术从来都是被视为政治斗争的重要阵地和工具的。姚文元等人的文章不是纯粹的文艺批评,其主要目的也不是对具体作品的褒贬,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斗争的目标。1965年底姚文元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966年5月他和戚本禹等人对《三家村礼记》、 《燕山夜话》的批判,攻击矛头直指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的尖利的号角;1967年元旦,他的《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一发表,紧接着周扬就被当做“反革命两面派”揪了出来;这年4月, 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一文发表,矛头直指所谓“党内最大的走资派”,随后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刘少奇的不点名的公开批判;9月发表的姚文元的《评陶铸的两本书》, 是被当做“彻底摧毁以中国赫鲁晓夫为首的党内最大的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一颗重型炮弹”抛出的,其目的是要“这篇雄伟有力的讨敌檄文,在全国范围内,推动革命大批判的深入发展”。同时,这篇文章也成了向所谓“五·一六”反革命集团进攻的“动员令”。但是,这些文章毕竟是以文艺评论的面目出现的,而且是以所谓“无产阶级司令部”认可的标准、样板出版的批评文章,对全国的“革命大批判”产生的示范作用,在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甚至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

      文革期间的评论文章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所谓“革命样板戏”的经验总结和有关评论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从“立”的方面支持主流文艺思想,正面体现出文艺批评的标准和原则。由于江青等人对这些作品的创作和修改亲自参与和干预,因此这些文章特别是“剧组”的“经验总结”中往往有所谓“首长指示精神”,其中比较重要的文章还经过姚文元等人的审阅修改。它们提供了这一时期褒扬性文艺评论的标本。这类文章在整个文革期间络绎不绝,也和江青等人为夺取最高领导权进行舆论准备的政治目的相联系。另一种就是所谓“革命大批判”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从所谓“破”的方面来阐发主流文艺思想鞭挞批判对象的。这种“批判”涉及众多方面的文艺问题,一般的文章也基本是以姚文元、戚本禹等人的上述文章为样板进行写作的。它们提供了这一时期贬斥性文艺评论的标本。

      从文革开始到1969年“九大”以前,大批判文章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即使涉及文艺问题甚至从文艺问题入手,所要解决的主要还是政治问题、领导权问题。姚文元、戚本禹等人的上述文章就是典型的代表。“九大”以后,在各个领域里“抓紧革命大批判”,深入批判所谓“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任务突出地提出来了。批判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文革前的所谓“反动观点”、“反动作品”,如《纪要》中点名批判的所谓“黑八论”以及“全民文艺论”之类。一是文革中出现的作为“阶级斗争新动向”看待的“反动观点”和“反动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