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正站在跨世纪的门坎上。孕育着21世纪人类社会深刻变化的各种信息正扑面而来,既令人高兴、振奋,又使人感到急迫和忧虑。科教兴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迎接21世纪激烈竞争与挑战而制定的一项基本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事关国家兴衰成败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当前为此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而极为紧迫的,则是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好科教发展的外部条件——经费投入问题。围绕教育经费的不足与困难,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许多看法和建议。在此,我们也以本文参加讨论。希望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决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实践的总结与回顾,提出今后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初步思路和意见,与读者共商。 解决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历史回顾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问题方面实现了三大转变。 1、在对教育经费投入的认识方面,实现了由一般到重点的转变。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与旧社会相比,无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和“左”的思想的干扰,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许多年里,全社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教育投入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一般化的水平上,谈不上是“重视”或“重点”,更谈不上是“战略重点”。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邓小平同志,始终高瞻远瞩地重视教育事业,把改革发展教育作为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他还多次表示要当教育工作的“后勤部长”。江泽民同志一贯高度重视、关心教育工作。他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在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重申,“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些年来,李鹏同志、朱镕基同志和李岚清同志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教育经费投入的认识,均实现了重大转变。在各级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多数领导,都能把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列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千方百计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全社会主动关心教育,积极支持教育,尊师重教的风气正在全国形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已逐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已经并正在变成强大的精神、物质力量,成为办好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2、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思路方面, 实现了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再加上对国情认识上的错位,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坚持的是单一的国家投资政策。这种政策的直接结果,既导致国家财政负担的不断加重,又造成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一方面教育投入的短缺,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致使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和保证经济的增长,又必须发展教育,但国家又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在过去这种旧的教育经费投入模式下,国家财力既难以支撑庞大的教育体系,又苦于找不到别的出路。于是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思路方面,就只能在一种怪圈中打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领导到群众开始逐步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尚欠发达的国家,要举办并发展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单靠国家投资是绝对行不通的。于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从穷国办大教育这一国情出发,积极探索扩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新途径。通过调研起草《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实施意见》《教育法》《教师法》《职教法》《高教法》等一系列重大实践,随着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各项相关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过对各地这些年成功经验与做法的总结与消化,使教育部门和计划、财政部门对解决教育投入的思路有了质的突破和发展,逐步完成了由一元的政府投资,向由国家、社会、学校、集体与个人多元投资方向的转变。解决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这种观念、思路上的转变,既是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为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较好地解决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开拓了光辉的前景。 3、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实践方面,实现了重大转变, 走出了一条多渠道筹措的新路子。它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5年。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心实现了重大转移,国家的经济运行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收入支出格局也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调整教育发展的“重心”,改变教育经费投入的来源结构,建立新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大背景下,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低重心”的教育发展战略,改革了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对基础教育开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地方各级政府成为筹措基础教育经费的直接责任者。这种办学体制的改革,调动了地方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为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路子迈出了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