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的审美之维

作 者:

作者简介:
项贤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和比较教育研究(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审美是教学的本质维度之一。无论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还是作为教育活动的知识侧度,或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劳动,教学在本质上都应包含审美的维度。究其本质,人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在本质上必然会进入对自身发展的享受和欣赏的境界,这就是教学的审美之维。教学的审美之维包括现象层面和本质层面,其中现象层面的教学美应当为其本质层面服务。没有学生的发展,任何花哨的教学美都毫无意义。审美维度的丧失,是教学异化的表征和根本原因。重新确立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重建教学审美之维的根本路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22)09-0087-07

       DOI:10.19877/j.cnki.kcjcjf.2022.09.013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在本质上就内在包含了审美的维度,亦即任何课程的教学,就其本质属性而言,都应能给获得了发展的人以审美的愉悦,否则,这种教学活动就在本质上发生了异化。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论基础出发,探析和反思教学的审美维度,对我们深刻、准确和科学地认识包括“学业负担”问题在内的当代人类教育诸问题,进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一、教学活动的一个本质维度

       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沃·维·克拉耶夫斯基教授认为:“教育学含义内的教学,就是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手段。应当首先把它看作是人们的一种统一而整体的活动形式。这后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在教育科学中教学的那个受其社会本性制约的整体性并非总是获得明晰的观念。”[1]8关于“教学”,有很多种定义,“人们最经常的说法是,教学是教师及其指导下的学生的连贯而相互联系的行动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这样的定义在一定有限的意义上是对的……然而教学的本质并不露在表面上”[1]8,要洞察教学的本质,就“必须把发生着的事情展示在一些十分宽广的范畴中,必须确定教学过程中单个的人们的那些可以看得见的连贯行动跟整个社会活动及其功能和目的之间的关系”[1]8,“就是使纳入想象的不单只两个人,其中一个教,另一个学,而是社会主体,即所有那些人”[1]9。这种研究教学的思维策略,实际上也就是在教学与一般实践之间建立理论联系,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来对教学活动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看来,“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2]59。这也就是说,人是在实践(劳动)过程中不断创造自己的。在这里,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与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亦即改造世界和创造自我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与此同时,“审美感是在劳动,即必然要产生美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出现的”[3]123。因此,包括教学活动在内的所有教育活动,作为人发展自身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其本质上都必然包含着审美的维度。人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某种发展,本质上应当且必然达成“对自身所获得的发展的享受和欣赏的境界”,这种审美体验“又激励人更进一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4]49-50幼儿刚学会走路,都乐于体验行走的快乐;学生学会了某种新知识和新本领,也本应在自身的新发展中体验到喜悦。因此,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教育活动,本质上应当包含审美的维度。

       审美维度作为教学的本质构成之一维,其具体表现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其一,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活动的完整教学活动,在本质上应当内在地包含审美的维度。

       在一般的层次上,教学的审美之维与教育的审美侧度,乃至实践的审美方面,都是统一的。人不只是在教学中才能获得发展,而是在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都在不断发展着自身,因而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不仅表现于理性的方面,也表现于感性的方面。只有在这样的全面发展中,“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5]84,因此,审美是教育活动本质构成的侧度之一。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在一般的本质属性上仍然会展现出人在提升自身本质力量的活动中所应有的审美之维。人的本质力量,直接表现为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正是教学活动试图提升的。在教学过程每一个阶段的结束,教学活动达成了一定的目标,包括师生在内的教学活动主体获得相应的发展,并享受和欣赏自身获得的新发展,教学的审美之维也就在这种“人的享受的感觉”[5]84中得到了本质的展现。

       其二,作为教育活动之知识侧度的单纯知识教学,在本质上也应当内在地包含审美的维度。

       就其一般层次的特殊方面而言,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往往更加注重知识等间接经验的传授,注重认识世界而非改造世界。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辩证统一的,从而“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第一次自觉地立足于实践去理解认识”[6]326。正是在此意义上,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7]就参与教学活动的个体的人而言,教学主要是以所谓“间接经验”来提升人的本质力量;但从教学在总体上作为人类发展自身的一种实践活动而言,则与其他实践活动一样,都是人在认识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活动的一部分。这两方面的关系,实质上也就是“教学”与“教育”(所谓“广义”的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任何完整的教育活动在本质上都应当包含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侧度[4]46-50,作为教育活动之知识侧度的单纯知识教学只能存在于抽象的理论中。一旦作为一种现实的人的社会活动,教学必定是自身就包含了这四个侧度的、独立而完整的一种教育活动。即便在这单纯的知识侧度上,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依然蕴含其中,并且一旦它成为现实的活动,其作为教育活动的四个侧度就必然要表现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