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起源于18世纪,但真正形成则为本世纪60年代。 1、人力资本的早期研究 18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大工业时代,生产力由此发生了三大根本变革:一是自然力代替人力,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二是科学技术代替经验工艺套路,科技与生产互动作用日益加强;三是专业技术培训代替作坊师徒传教,人的知识、技术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当时兴起的古典经济学开始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来关注教育对促进生产发展、增加财富的意义。著名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在其1766年出版的《国富论》(即《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中,首次提出“人的才能与其它任何种类的资本,同样是重要的生产手段”(注: [英] 亚当· 斯密《国富论》上卷,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的观点。他还详细地分析了人的经验、知识、能力作为财富和生产财富的重要作用,据此指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以偿还,兼取利润”。由于要受教育才能学会特殊技巧,所以他既承认人的经验、知识能力是财富和可产生财富的观点,并提出为获得才能资本而受教育是一种投资的观点。(注:[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31—234页。)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也研究了才能在生产中的作用,他提出物质与精神资本的概念,认为“精神资本”是由智力方面的成果汇聚而成,一个国家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精神资本的运用,为此他主张把教师列入生产者之列,因为教师“能使下一代成为生产者”。并主张“一个国家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注:[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8—124页。) 人力资本思想的这种发展,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反对而受挫。马歇尔一方面认真研究教育的经济价值,主张把“教育作为国家投资”,教育投资可带来巨额利润,但他又认为人是不可买卖的,因而拒绝“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注:[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34页。) 2、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理论则形成于本世纪上半叶,首先是苏联经济学家特鲁米林写于1920年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这是首篇用数量统计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论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沃尔什(S.R.Walsh)于1935年发表了《人力的资本》,最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用数量方式研究了大学阶段教育经济收入的问题。但是理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却是在50、60年代,首先是战后经济的狂飙般的发展促使经济学家关注这种迅速发展的动因,其次是运用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答从1929年到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问题,引发了对人力资本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于50年代开始人力资本理论研究,1959年发表《人力投资》,1960年他以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身份在年会上发表《人力资本投资》的主题演讲,其观点之新颖,论证之系统,并且以解答美国经济增长难题而震惊经济学界,从而引发世界性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之后他又相继发表了大量论著, 并于1979年以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此外,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S.Becker)以及丹尼森(E.Denison )也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 1、人力资本的定义及构成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而是一种有经济效率的资本。而作为资本就应有投资,他把人力资本投资分为五部分: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力的全部开支;在职培训,包括商社组织的旧式学徒制;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非商社组织的成人教育计划,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校外学习计划;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注:[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 页。)在这里舒尔茨非常强调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重大作用,把教育作为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人力资本投资。因为在他所列出来的5 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五也主要是由教育水平决定或制约的。所以,他指出,“教育远不是一种消费活动,相反,政府和私人有意识地作投资,为的是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它蕴藏于人体内,会在将来做出贡献。”“作为一种投资,教育显然增加了那种无形储蓄。”“我主张将教育看作一项投资,将其结果看作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注:[美]舒尔茨著《人力资源投资》,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2页。)现代经济不仅决定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决定了这种人力投资是收益率大于物力投资收益率,而且这种投资既可增加其他经济要素的生产力,还能增加投资的自身的积累,因为对教育这种投资可反复使用,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因此,投资增量不大却能使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使传统的资本增加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发生逆转。(注:冯宣《科学知识与知识经济》,《科技日报》1997年2月3日。) 2、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表现为:(1 )现代经济已大不同于传统经济,除了相应的资本和自然资源外,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及能力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现代经济的本性是知识经济,即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知识不仅能提高投资收益率,也是说明收益率持续增长的根据,因此知识就是资本,掌握知识就是掌握资本,投资知识就是创造财富。1983年美国保罗·罗默教授提出生产要素有四种:资本、非技术性劳动、人力资本(可按教育水平衡量)、新思想(按专利权数衡量)。这一研究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本和知识的作用。专家预计美国每年由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可代替4000亿人的劳动,相当于美国全部人口一年工作量的2000倍。(注:卢传继《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人民日报》1996年3月2日。)(2 )突出教育的生产性功能,认为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们处理经济条件变化从而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教育的作用,就不可能产生20世纪经济的繁荣,不可能产生现代经济并实现持续性增长。现代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创造现代经济的关键要素,具有培养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功能。(3 )阐明教育与现代化经济增长的内在互动关系和一般规律,指出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益原则,并大力倡导增加教育投资,建立起现代教育发展与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舒尔茨指出,教育与国民收入的正关系是以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正关系和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正关系为基础的。对个人来说,提高了个人劳动水平,增加了收入,对国家来说,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增加了国民经济总产值。因此,教育具有提高生产力素质的经济作用,还具有提高人们处理条件变化的能力,教育投资所引发的教育扩张,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所以学校教育的投资不仅仅是消费,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将来的收入。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西方尤其是美国20世纪前期经济增长的研究指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很大的。舒尔茨研究了美国1929年到1957年的经济增长得出教育在国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33%,投资的收益率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中分别为35%、10%和11%,平均收益率为17%。丹尼森在《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一书中得出教育在这一时期国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为35%。可见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相当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