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就必须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重视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事关提高国民素质,利及子孙后代的大事,是面向21世纪、迎接国际挑战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它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升学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的改革同步进行,达到整体推进。本文就系统工程中的激励这种素质教育手段浅谈个人拙见。 一、激励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激励,就是以综合的教育手段、方法为刺激诱因,满足学生积极心理需要,激发内驱动力,促使学生把外部刺激内化为学生个体自觉行为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综合的教育手段,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全面发展。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创造为核心的主体精神,而激励机制的确立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激励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激励是学生积极需要的满足。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的行为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然后再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因此,需要是人们积极性的源泉。激励的实现,一是为满足人们合理需要提供条件和可能,从而提高需要的迫切程度,促成并强化动机;二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形成刺激,引发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进入新的循环。简言之,通过满足,引发需要,解决人们行为的心理动力,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二)激励能使学生产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一个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内在动力。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活特性和始动机能,具有积极定向和导向机能,可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和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学习等必要的活动上。因此,它对人的成才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切实了解目前高校学生的成就动机状况,我们先后在川师数学、外语等六个系的300多名三、四年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从收回的300份调查材料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高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自我认识不够,价值倾向实用。调查中,有24.3%的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35.3%的学生认为自身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最大。而又只有14.4%的学生认为校园环境具有激励性,69%的认为只有部分环境具有激励性。这充分说明高年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仍无主见,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从表1看出,32.2%的大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一分、索取一分;在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的调查中,又有36.8%的学生认为是公私参半,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在这两个问题上说明学生的价值选择倾向实用。
2、自我追求偏低,学习动力不足。由表2、表3知,有38.7%的学生是为了跳出农门或就业而考大学的,进校后学习兴趣不高,学校采用的奖惩措施又不力(调查知,86.3%的学生渴望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学习风气不浓,造成不想学的竟达20.8%。这说明,学生理想不高,如不及时引导、适当奖惩以调动其主观积极性,将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态度,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3、自我情绪不稳,信心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机制等的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由表4知,高年级学生中确有42.5%的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直接波及到了学习信心,据调查,有31.5%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适应市场的挑战,显得信心不足。 从此调查可看出,我们要培养出能适应市场挑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必须使学生产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动机,就需要在环境、奖惩等方面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 (三)激励对学生个体的成就有很大影响。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素质,做出更大的成绩,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人的工人绩效取决于他的能力和受激励水平,其公式是:工作绩效(P)=能力(A)×激励(M)。若我们假定某个人的能力是一定的(即A为常量),这时工作绩效(P)就是激励(M)的正比例函数,随着激励水平的提高,学生做出的工作成绩就越大(如图1)。
二、素质教育中的激励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和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的成就动机状况,采用恰当的措施,鼓励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提出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把内外激励因素都归纳在一起,可表示为: M=V[,it]+E[,ia](V[,ia]+E[,ej]V[,ej])=V[,it]+E[,ia]V[,ia]+E[,ia]E[,ej]V[,ej] 注:M代表某项工作任务的激励水平高低(即动力的大小) V[,it]代表工作任务本身提供的内酬效价 E[,ia]代表主观上对完成任务可能性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