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已到了空前激烈的时代,而竞争的焦点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即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如果没有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国民基础,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现代文明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进步,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使社会弘扬真、善、美诸方面而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的国家,不可能采取建立在资本主义的近代野蛮和人的异化基础上的西方模式,也无法仿效日本、韩国等东方模式,只有从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的积淀中走出中国特色之路。从众多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遭受失败和挫折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现代化要取得全面成功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从心理、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根本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和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人的人格品质的现代化和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人的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的现代化一旦完成,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① 承担人的现代化重负的是教育,教育创造着未来。人一生下来是与动物一样的自然存在物,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而成长为社会存在物。人接受的教育越少,教养和素质就越差,其行为就越会失范,因而越可能给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教育是人类进步不可逾越的唯一手段。一个人要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使自己变得聪明,具有安身立命所需的文明气质和素养,有认识世界朝前凝望的智慧眼光,必须靠良好的、连续不断的接受教育。唯有教育的现代化,才能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国民。人的现代化需要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具有善于竞争、敢于冒险、创新进取的思想观念;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整体、动态、开放、辩证的各种科学思维方式;需要强烈的正义感、义务感和责任心以及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需要高质量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平等交往、广泛参与等生活方式。这些都需要教育去铸就,教育决定着国家和人民的未来。 科学理性地去认识过去的社会发展,既不是片面意义上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历史,也不单纯是商品增多、货币积累、经济增长的过程,而是社会综合发展,尤其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发展的历史。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最终目的。而促进人的发展,既包括满足人的合理的精神与物质的需求,更应该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所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本国人民素质放在发展战略的首位。 经过近半个世纪充满艰辛的探索,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对教育的认识终于从工具论中走出,决心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注重教育创造未来的发展功能,找到了体现教育本质过程(即一个人的素质养成过程)和目标(即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和谐的提升)的正确表述: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在教育理论上的产物,是实现教育的育人与选择功能的有机整合,是中国教育从思想理念到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全面更新与进步。面对近几年广东、苏南、浦东等地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创办高水准基础教育的大手笔,中国大陆确实出现了现代教育的希望曙光,中国教育终于走到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的崭新阶段。所以,对素质教育,我们都应豪情满怀张开双臂去拥抱它,而不是心怀芥蒂去接近它。 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中国传统“惟重实用,不究虚理”,“擅长政治及实践”而“乏精深远大之思”。陈寅恪先生认为“昔时士予群习八股,以求功名,今之留学生皆学工程实业,不肯用力于学问,探索天理人事之精深博奥。不知实业以科学为根本,倘不揣其本、而治其末,充其量只能成为下等之工匠,一旦境遇学理略有变迁,则其技不能复用,所谓最实用者,乃适成最不实用。”② 从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发端的科举制度,唐太宗面对满眼考生发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无限自喜,到文化大革命中发动红卫兵为政治斗争服务;从过去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到今天“考得上大学是龙,考不上大学是虫”;从众家长掀起的“神童”热、“早教方案”热、“奥赛班”热、家教热到为了取得会考高分而喝“饮料”、“口服液”热;从宣传高考状元的“金钥匙”、“特级辅导”丛书到形形色色的“模拟题库”、“调研试卷”等等渗透着功利主义的观念、行为,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与实践,对我们过去和当前的教育偏误推波助澜。我们必须否定传统的用单纯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来理解教育的目的,评价教育的成败,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唤起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当前甚为紧迫和重要的是,对人民,特别是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促使他们功利主义教育观念的转变。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思想健康、人格高尚、知识渊博,既有专长又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最有益于社会的人;只有让全社会的成员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才能形成富裕、高生活质量、和谐的全面发展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