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270万左右, 比年初计划增加了40余万。2000年3月,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1999 年全国实际扩招大学生51万。同时公布,2000年扩招大学生20万。速度骤然下降。不少社会人士担心,我国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在2010年迈入大众化的阶段? 按照1999年计划扩大招生的增长速度(每年递增15%),到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大约为1256万名,是1350万名适龄青年数的93%上下:到2011年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量为1445 万左右, 是1350万的107%。由此可见,只有按照这个速度, 每年都比上年扩大招生15%,我国到2010后才能勉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因此扩大招生的速度丝毫不能降低,否则到2010年就难以实现既定目标。 面对艰巨的历史任务,高等学校做好了准备吗?为高等学校提供生源的中等教育,乃至基础教育做好准备了吗? 大众化:观念落后制约发展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15%。这是一个“飞跃”。 在原来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所设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到950万人左右, 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达到700人,毛入学率达到11%。 从11%到15%,这不仅仅是增加了4个百分点, 是指导思想上的飞跃。11%是在“适度发展”,“控制规模”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如果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10年时仍然“控制”在11%左右,那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新中国60年的发展,仍然是极其有限的发展,在精英高等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发展。 可是,教育界某些人士认为,即使没有达到资本主义国家什么大众化的水平,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他们认为,我们是一个穷国,穷国办教育,不应该像印度那样,高等教育发达,许多人连小学都没有上,首先不是发展高等教育,而应该扫除文盲,提高全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首先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能够把整个教育搞成头重脚轻的格局,那样高等教育是难以发展好的。因此,整个教育的重心应该降低,高等教育的重心也应该降低,以发展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主。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十多年在制订招生计划时,许多省就明确提出,专科和本科的招生人数按照多少多少的比例确定,如1.34∶1、1.1∶1、1.5∶1等等。 这种“压低”高等教育重心的结果是大量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可见,降低重心的行为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痛苦的是千百万专科毕业生。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是指导思想的变化,教育领域的思想观念应跟着变。但是,传统的观念仍有很大的影响。 1999年,政府决定扩大招收大学生,许多高等学校反映强烈:学生宿舍严重短缺,学生食堂严重紧张……总之,条件不具备。 针对这种局面,教育部强调,为完成扩大招生任务,应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和进一步加快、深化改革。为了保证扩大招生计划的实现,教育部提出了6条措施:各高校充分挖掘现有校舍、食堂、教室、 实验室等设施的潜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租用周围社会闲置房作为学生生活用房,千方百计扩大招生;积极推行“走读”制度;各级政府都要继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适当补贴扩大招生必需的基本条件;加快组建、审批一批职业技术学院和具有发放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进一步调配、用好并扩大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等等。 可是,一些高等学校就是不愿意推行“走读”制度,认为这样会降低教学质量;一些高等学校不愿意出面代替学生向社会租借闲置的房屋;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增加教育投入……他们企图以高收费来引起社会的反感,于是纷纷大幅度提高收费标准,少则1万元,多则5万、6 万元,乃至10万元。在全国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如此行事,显然是忽视了“确保稳定”的前提条件。 这说明我国高等学校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还没有做好准备,包括既有思想准备、体制准备,也有物质条件准备。看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路上还有不小的阻力。 彻底面向大众,这应该是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方针。可是,时至今日,我国高等学校在招生广告当中仍然使用着这样的词语:“本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在北京一所大学迎接1999届新生的联欢会上,系主任仍然这样介绍:“我们的专业就是要培养高级科技英才”。可见,许多高等学校还没有从精英阶段的办学目标、教育思想转变到大众化阶段的轨道上来。这样地扩大招生,就很难适应。 彻底面向大众,这就需要大众能够接受的教育价格。可是,高等学校收取的学费越来越高。教育界有人认为,培养一个学生,每年的教学成本为7800元。可是,每年学生只交纳3000多元的学杂费,余下4000多元由学校补贴,如果扩大招生300名学生,学校就亏本120多万元;如果扩大招生1000名,学校就亏本400多万元。因此,他们认为, 扩大招生越多,学校就越亏。这是他们缺乏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规模经济观念的另个一种表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学校采取了高学杂费的政策,扩大招收的名额,要比原计划招生的多缴纳3—5倍的费用,而且没有按照规模经济原则来确定收费标准,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的降低而减少收费。这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