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整体美育化,是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整体素质建设工程,是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成为真善美和谐统一的高素质教育乃至能够为人类未来发展建立理想范型的创新构想。 1.教育整体美育化,以马克思揭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和“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的人学、社会学和美学原理为核心,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瞻远瞩的宏观指令为方向,以认定美育是最卓越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人类教育最终要全面走向美育为本体论基础和认识论前提,以为教育立美为根本宗旨,以优化教育整体素质为直接目的,以全面育人、优质育人、提高人的素质为终极关怀,全力设计和投入中国教育的立美工程,在整个教育世界寻找与建立一部无形的却是权威的美的法典,实践地打开一部完整的运动着的教育美学,构筑美育化的全新教育体系。 教育整体美育化,并不是营造什么一成不变的万能的教育模式,也不是借助什么外在力量强加于教育整体内部结构变革,而完全是诉诸于教育自身的美育解放——教育解放,是将教育的全部内在潜力和一切积极力量充分释放出来,激发起来,是将美育的全部卓越品质内化给整个教育,它开掘的是教育原本内蕴着的(但却有如被长期埋没、压抑、浪费、闲置于地下的宝藏)“源头活水”,是建立教育从最低点向理想的至高点不断进发的动力系统,是不断生发教育活力,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教育整体美育化,必将创造出中国教育奇迹,呈现出全新教育形象,拥有高素质、高功能、高效应,使教育事业真正成为人类事业中最美的事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教育整体美育化,也必将把中国教育推进到21世纪空前辉煌的“美育时代”(有如中国先秦的孔子时代、“五四”的蔡元培时代、欧洲文艺复兴的达·芬奇时代),将在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精神互补综合上,在“多才多艺”,人才济济和拥有巨大而广泛的凝聚力上,在振兴的民族必先有振兴的教育的意义上,托起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时代,一个高素质的中国人的时代,一个如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化复兴时所指出的那种“巨人的时代”。 2.实现教育整体美育化的首要之举,就是实行教育整体内部结构中的“美育革命”,将美育从教育的“一育”地位提升到(实为回归到)教育整体地位,成为整体美育。 美育,事实上在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理论阐释和方针表述中都只是教育整体的一部分,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等诸育相并列的“一育”,只具有教育整体的健全意义:“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而且在实施上又往往或是当作德育的一部分,德育的“附庸”,德育可借用的工具、形式和手段,或是仅仅归结为艺术教育,只具有音乐课、美术课的课程地位,或是所谓的“美育渗透”,成为“寄生”于诸育之中的无家可归的“浪儿”。美育失却了主体自我。而如此远未回归整体本位甚至被“异化”、“扭曲”的非本体常态的美育,是不可能实现教育整体美育化的。美育化是美育的主体性的整体行为,是对整个教育的整体说话,对教育整体素质的优化,其立美宗旨也必须在整体上实现,只有各个部分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才可立美。美,是整体显现的。这一原理,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早就指出:“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只有“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才有美,“看不出它的整体性”,“不能美”。因此,美育只有重新定位于教育整体,成为整体美育,全方位地释放发挥出全部潜在的整体功能,构成对教育各个部分的美育整体、一体的融合,通过美育的整体化、一体化、融合化而重组一个和谐统一的美育化了的教育整体,亦即美育与教育在整体上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在整体上为教育立美。这就要求必须实行教育整体内部结构的革命性变革,将美育从“一部分”的“一育”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升起来,成为整体美育。从而导致美育与教育整体、与诸育关系的根本转变(有如哥白尼式的关系倒置)。于是美育与教育融为一体,美育对诸育构成整体一体一体的包容关系,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等都成为美育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这样传统意义上的稳定的教育整体结构便出现了解构与重组,构筑起一个美育整体化了的全新的教育体系框架。如图示: ┌─德育 ├─智育 美育(教育整体)┼─体育 ├─艺术教育 └─劳技教育 3.美育之所以能定位于教育整体,成为整体美育,优化教育整体素质,为教育立美,并非出于人为的想当然的设计安排,而完全是美育原本就有的整体性(及其综合性、寓含性、融合性)的合规律亦合目的的必然体现。 美育,作为用人类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一切美、艺术、美感经验、审美活动等美学方面的感性文化成果来育人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教育整体,一个几乎包容了各种教育因素的独具魅力的“教育世界”,一个兼容着非功利教育、美的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艺术教育、自由思维教育、形象思维教育、感化教育、快乐教育的巨型综合教育整体,并且总是诉诸整体功能,直接育化人的整体素质,从来就不是某“一育”的单一性教育,不是对某一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专项教育,不是关注人的某一种素质,而是关注人的整个素质,是对人的全身心的感动与震撼,是对支配人的一切的心灵的塑造,是对人生质量的提高,整个生命素质的优化。美育是对整个人的教育,既是教育的起始,又是它的最终完成。孔子主张对人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就是对整个人的教育最终的美育完成,因而王国维认为孔子育人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这美的灵魂的表现,艺术的目的是教育,不仅是‘智’的教育——这是学者的事,不仅是‘心’的教育——这是布道者的事,而是整个人的教育。”席勒指出美育是“在尽可能的和谐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力和精神力的整体”。可见美育整体具有丰厚的多元寓含,对人的教育所涉及的各种德性的、知性的、体性的乃至人文精神内容,都可以在美育的寓含中找到相关因素。并且美育也具有对各种“异质”内容的交叉综合互补的融合功能,使它们形成一个和谐整体。把多杂异质的诸育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教育整体,只有美育才能做到。美育是一天然的教育“融合器”。而和谐教育,又是美育的内在本质,只有构成和谐才能在整体上为教育立美。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曾引用的话说“和谐是多杂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这种“统一”与“协调”功能,也恰恰是美育所固有的。 因而,美育定位于整体,成为整体美育,将诸育融合于美育整体、一体,不仅是必然而又自然的事情,是美育向自身本体、本色、本态的回归,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符合目的的,体现教育发展趋势的。 4.将美育定位于教育整体,成为整体美育,诸育融合于美育整体、一体,还只是为实现教育整体美育化创造了前提条件,而美育化的实质内涵乃是优化,即用美育的卓越品质优化教育整体素质。优化——美育化又是一个“化”的过程,其标志也是目的性成果则是教育立美。或者说美育是为了立美,而立美又只有美育化才能实现。因而,对美育化不能理解为所有的课程都变成音乐课、美术课,整个教育世界都成为音乐美术歌舞戏曲影视艺术世界,也不能理解为美育融合诸育是对诸育的取代与消解。美育化绝不意味着美育包打教育天下,而是为教育立美。所谓立美,说到底是立教育,是重建教育,使教育成为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存在(真是教育的知性、科学性;善是教育的德性、品格,同时也都是教育美的内涵与构成条件),使教育自身拥有美,显现美,成为美的主体,它本身就在以美育人,从而也成为美育主体。这样,美育化为教育立美与美育化使教育成为美育便是同一个事情。而优化教育整体素质的标志也在于立美,能全面育人,优质育人,拥有高素质高功能高效应无疑也是教育美的重要内涵。低素质的教育不美,狭隘功利主义与短期实用主义的“应试教育”也不能美,失却教育理想、忘却教育良心和责任感甚至沦为获取金钱利益的“工具”的教育更不能美。并且教育乃是承传、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文明的事业,它本身应是最文明的,成为人类文明的先导,而教育文明的最高升华就是教育美,教育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便拥有最美的教育形象。所以,教育一经立美,它本身就成为美育(这是美育化的核心所在),于是,教育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都在实施美育,而诸育也就都置于美育整体、一体之中,成为美育中的德育,美育中的智育,美育中的体育等等,诸育在美育中实施,在完成美育任务的同时更有效地完成诸育任务。同时,诸育也在教育整体美育化中立美,拥有德育美、智育美、体育美等等。而且换一个角度说,也只有美育化——立美,才会给教育带来高素质、高功能、高效应,因而也才能给教育带来魅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失却凝聚力是全世界现代教育面对的共同挑战)。因为世界上最能打动人的、吸引人的就是美,只有美才能产生教育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