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个里程碑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设想把共产主义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这个第一阶段是指西方若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了无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来的高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形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的计划调节,商品和货币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分配领域仍然实行市场社会的原则:以劳动为尺度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即按劳分配(等量劳动换取等量消费品);还不能实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按需要领取消费品)。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或第一个里程碑。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所写的《国家与革命》中,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的上述界说和理论,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把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249~252页。)。 如前所述,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高度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时机成熟时同时举行,在革命后实行上述的原则。列宁则认为,在革命时机成熟时,落后国家也可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他并把这一理论构想付诸实施,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是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 问题在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革命后赢得的这个社会,显然不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那个社会主义社会。那它又是什么样的社会,经过怎样的阶段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十月革命后的一段实践,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把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最初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200页。)。这四个阶段可以依次理解为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阶段。十月革命后,经济困难使列宁被迫实行过军事共产主义,后来又实施过新经济政策。他的早逝使他未能来得及在实践中和在理论上确定各个阶段的科学内涵。这是列宁留给后人的历史任务。 斯大林在1936年全苏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今后要把“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作为自己的目的”(注:《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9页。)。又过了一段时间, 苏联就宣布已建立起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里,斯大林和苏共把过渡时期看得很短,也没有理睬列宁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对社会阶段的初步划分,更没有去界定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内涵和任务,就去“超越”历史,急于奔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了。以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按苏联模式“超越”历史地去搞社会主义了。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可以进行革命的思想及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实践,关于把社会主义划分为更细的阶段的思想,苏联人民及各国人民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行为及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或第二个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关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新民主主义是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社会,它既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也还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社会主义因素起主导作用,但还不是主体,不过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现在看来,新民主主义这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问题在于,我们很快实行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行了虽是不同形式的但却是完全的公有制,虽不甚完善但却是完全的按劳分配,匆忙宣布了市场经济的结束和过渡时期的结束,也宣布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伟大的创造性理论被放弃了,跟着苏联一起去“超越”历史了。 更有甚者,在苏共二十大后,我们认为苏联在搞修正主义,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这就是接连的两次“极左”:三面红旗和“文化大革命”。大跃进时,几乎马上就宣布进入共产主义;“文化大革命”时,要“穷过渡”到共产主义。宣扬一大二公,实行完全的公有制;两度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即两次要取消按劳分配,要实行按需分配。就是说,两次都要全面进入共产主义了。两次比苏联还“左”的“左”,比苏联还“超越”历史的“超越”,险些使我们的事业付之东流。 幸亏中国共产党自身纠正了大跃进,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扭转了乾坤,使我们的事业再度焕发了生机,并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要归功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到十五大,是这一政策和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邓小平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起着领导作用和核心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国家革命后走向社会主义要经过初级阶段这一很长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改革开放,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发展市场经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的多种分配方式共存。只有这样,生产才能快速发展,经济才能社会化,经济、政治和文化才能步入更高的文明阶段,而后社会主义因素才能在这个大发展后伴随大发展而农逐步增长,从而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显然,这要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苏联的解体和我们的挫折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超越”了这个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