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德育:国外的发展走向与中国的未来趋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季海菊,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南京 210036)。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已发生重大变化,其基本走向是注重教育的系统化,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在教育形式上日趋综合化、网络化、生活化,在方法上凸显渗透性与行为性,在制度上以法保障实施。综观国外学校生态教育的发展走向,对中国生态德育具有重要启示:既要建构完善的生态德育层次体系,促进“认知式”教育与“体验式”、“参与式”教育的融合,努力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的生态德育系统;同时也要强化德法并举的社会约束机制。从总体上来说,未来中国生态德育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生态德育的理念将更加现代化;生态德育的内容将更加多样化;生态德育的手段将更加科学化;生态德育的参与将更加广泛化;生态德育的合作将更加全球化。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2)03-0130-07

      当今时代,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全球普适性的教育活动。探索国外生态教育的现实走向,学习借鉴其有益的经验与做法,从而更好地把握我国生态德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当前我国生态德育所面临的一项前瞻性的重要课题。

      一、国外学校生态教育的发展走向

      目前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已发生重大变化,其发展的基本走向是:

      1.生态教育注重系统化

      国外的生态教育已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尤其是学校的生态教育已成系统化。如澳大利亚把“环境保护”作为第一国策,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将生态教育列为必修课程,形成系统化教育,使人人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成为社会风气,他们的生态教育处于发达国家前列。德国的生态教育注重从幼儿抓起,在美丽的花园般的幼儿园里,沙地、水池、草坪、花草树木等都保持着原生态状态,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不仅充分享受到与自然亲近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受到生态情感的启蒙教育。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系统化,还体现在围绕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地系统实施教育目标方面。如日本文部省编辑出版的供教师使用的《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小学篇;初·高中篇;事例篇)中明确指出,日本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关心环境问题,综合地认识和理解人与人及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提高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力和判断力等,形成对环境采取负责任的行为和积极的态度,同时从保护环境的立场出发,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作为人应有的生活方式。围绕这一目标,日本学校的生态教育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亲近自然教育,让学生对自然具有初步的感知能力。教育对象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让学生接触自然和亲身感受自然,使学生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了解保护自然的道理,形成对生态环境的具体认识并培养他们解决生态问题的初步能力。第二阶段是了解自然教育,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教育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通过让学生直接面对与环境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使之形成对环境的具体认识,同时指导学生养成把握事物和现象间因果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是保护自然教育,培养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和意识。教育对象是高中生,通过让学生综合思考和判断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合理的选择,并培养他们主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和态度。①

      2.生态教育突出时代性和适应性

      突出时代性和适应性,是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学校开展生态教育的出发点。概括一些国家的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第一,学校生态教育的目的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建立在符合本国国情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适时提出来的,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二,善于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富有时代性的新的生态教育理论。第三,根据社会发展提出新的生态教育内容,增强一些现代学校德育的新科目,如在塑造完整人格方面,注重审美素质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道德教育等。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过低碳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美国、德国等诸多国家的学校适时开展了低碳教育,在学校中普遍推行了课本的循环利用,学生在学期伊始向学校借书,到学期末归还,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从身边事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了低碳教育。②第四,学校生态教育改革的政策和策略,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同时也会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不断加以完善的。第五,在学校生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也体现了时代性,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现代化的手段,用各种先进的科技来辅助生态教育,以此达到各种在课堂不可能展示的生态情景,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校生态教育工作的效力。

      3.生态教育日趋综合化、网络化、生活化

      综合化、网络化、生活化是当今国外学校生态教育发展的大趋势。③所谓综合化,系指当代西方国家学校生态教育的形式已趋向综合,由主要通过专门的生态教育课程来完成,发展为既重视课堂教育,同时也注重融入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之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所谓网络化,是指在学校生态教育中,改变了由单纯依靠学校进行生态教育,发展为政府、学校、家庭、教育机构共同担负起相应的教育职责,他们目标一致、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综合生态教育网络。如美国已从单纯依靠学校进行生态教育的模式,逐步演变为由学校的各科教学、活动与学生组织、家长以及社会、节假日、庆祝活动、文艺表演、宗教仪式等生态教育网络形式来完成。还有一些发达国家,把生态教育的网络扩大到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社区中心等方面,相互之间建立起制度化的联系,使学校的生态教育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目前,在国外近年来的学校德育改革中,生态教育网络化的趋向日益增强,已逐步取代以往的德育形式。所谓生活化,是指学校生态教育已逐步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在面向生活的过程中,国外发达国家学校生态教育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生态教育面向生活,对道德的要求更高了,它通过在面向生活中不断扩充、拓展道德,引导人们超越抽象的人性,站在“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着力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生存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培养“全球合作精神”,形成全球道德意识,承担起人类命运中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份责任。生态教育的生活化,提升了人们的道德境界,不仅开启了当代社会新风,同时也使生态道德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功效。

      4.生态教育凸显渗透性与行为性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既非学校教育又非教授传授的教育形式,在当代国外学校中日益受到重视,并在生态教育的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近10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在开展生态教育时,改变了“课堂中讲授、集会中灌输”的传统做法,他们越来越重视通过设置隐性的生态教育课程,把学校生态教育由显性课程教育转向隐性课程教育,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渗透性功能作用,力求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生态教育、达到强化生态教育的目的。此外,国外一些高校还充分利用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风格的生态教育活动。如围绕生态教育的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举办讲座、召开演讲会、报告会、展览会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