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与西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比较教育论坛于2004年7月9日至12日在西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近3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代表们围绕“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著名比较教育专家、 德国洪堡大学施瑞尔(Schriewer)教授亲临论坛并给予了直接指导,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秘书长、香港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马克·贝磊(Mark Bray)教授发来贺信, 并为本次论坛提供了相关资料。 一、新时期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 近20多年来,伴随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比较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教育理论,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变革。同时,比较教育学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比较教育面临新的课题和问题,比较教育必须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而繁荣。因此,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成为本次论坛讨论的焦点。 (一)比较教育的身份 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就必须放眼世界,了解别国的教育情况,吸收世界各国的教育成果,这一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比较教育去完成的。为什么要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关于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是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目前国内比较教育学界争论的主要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比较教育的学科问题就无法解决,比较教育就可能会出现身份危机。 陈时见教授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较教育的身份危机。长期以来,比较教育研究重在将国外的资料和最新成果经过分析整理介绍进来,从而对我国教育的理论创新和改革推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今天,随着我国外语的普及和研究人员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较教育的这一优势受到挑战和质疑,对国外教育经验的介绍和成果引介成为所有教育学科的任务,比较方法也成为几乎是所有教育学科都在使用的研究方法。虽然不同学科对比较方法的认识有所不同,使用比较方法的取向和程度也有差异,但比较教育似乎迷失在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之中。由此,人们很自然地提出究竟什么是比较教育、比较教育是否具有其独特的研究任务、比较教育是否存在方法上的危机等诸多问题。张诗亚教授认为,作为一门学科,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学科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今天,比较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如何创新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并完善其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阎光才博士认为,比较教育的身份危机是由“话语权力”所引发的,因而要明确比较教育的身份,首先就要界定“身份”这个概念,进而再去界定比较教育的身份,还要分析比较教育过去的身份、目前的状况和影响比较教育发展的复杂的社会原因。傅松涛教授和兰英博士等代表认为,比较教育要真正确立起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形成一门学科的标准,需要建立一个可靠有效的教育平台,要对比较教育进行合理的分类,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建构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式。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进一步确立其外语优势,应当尽可能通晓两门甚至两门以上的外语或民族语言,同时加强对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的认识,从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出发,寻求研究方法上的新发展。 冯增俊教授认为比较教育是社会的产物, 因而应当从研究社会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虽然比较教育目前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一些问题,离严密的学科和方法论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它的影响和作用却与日俱增。事实上,比较教育是一个充满生气的学科,对繁荣教育理论和推进教育改革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比较教育的学科特性 冯增俊教授认为,明确的目的和促使目的的实现是推动比较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比较教育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供世界教育发展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各国教育,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二是分析、借鉴、吸收国际教育的有益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三是促进国际教育的交流、理解和合作;四是通过比较探讨教育发展的规律;五是推进全球教育发展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比较教育的学科特性。在研究对象上,主要是以跨文化比较研究为支点来审视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并以探讨教育发展规律、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主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跨文化研究的比较法为基点;在时间上,主要是研究当代教育,特别是以当前人类教育问题为研究中心。因此,比较教育通过其独特的研究活动,提供认识教育的独特视野和教育意识,表现为一种拓新、交流、借鉴与合作。 兰英博士认为,我们应当认识到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不成熟性, 应当进一步分析和挖掘比较教育的生存基础、生命力所在、研究主题、概念体系、研究方法,还应当从外在条件和制度化保障入手,建立研究共同体和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提升研究者的素质和水平,并以此开展比较教育学科特性的深入研究,寻求对比较教育本质的认识。 饶丛满教授等代表提出,比较教育的学科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性。 比较教育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他们面对的研究客体不是一元的、纯粹的民族教育或国别教育,而是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依据研究主体对跨越民族、文化、学科界限的教育现象及其背景因素的多视点透视而成立,因研究主体的介入、透视而生成。比较教育的主体性就是比较教育研究主体的比较视野,比较视野以其主体性的内在特质决定着比较教育学科的身份定位。二是跨越性。比较教育不仅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教育,而且从其他学科和文化的模式,从多角度、多立场,去寻找关于教育现象的解释,这是由比较视野的跨越性内质所决定的。比较视野要求超越单一民族或单一国家教育的视域,要求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教育进行解释、说明与分析。跨民族、跨国家、跨文化、跨学科构成衡量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标识。三是辩证性。比较教育中的比较不是形式上的类比推理,不是形式的比较,而是辩证的比较,是对于差异性和同一性作辩证的理解。比较教育就是在超越唯方法论的辩证观的指引下,使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相结合而形成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