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旨趣变迁

作 者:
魏戈 

作者简介:
魏戈,男,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北京 100037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以“研究旨趣”统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的演进脉络,发现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以来,经历了分析-理性取向、个体-经验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重旨趣变迁。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动态生成性与社会文化性,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突破点,以此增强我们对教师工作及其专业属性的再认识。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9)10-0045-07

      21世纪以来,全球化教育改革运动始终以提高教师质量作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就成为教育改革的先导性举措。近年来,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牵头推动的多项大型教育调查项目(如PISA,TALIS)发现,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打造优质教育系统的关键,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1]其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teacher practical knowledge)作为融合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合金”,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梳理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历史演变,从“研究旨趣”的角度对西方相关研究进行述评,从而发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背后的思想脉络和方法流派,以此探讨其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基础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性知识被西方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称作教师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2]、实践理论(practical theory)[3]、实践主张(practical argument)[4]、实践智慧(practical wisdom)[5]等。这一系列学术概念的提出,都可以看作是20世纪哲学领域中实践认识论(epistemology of practice)在教师教育研究上的投射。其中,约翰·杜威(John Dewey)、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等西方哲人的论述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根基。

      一般来说,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是在教育研究的解释主义范式下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教师教育研究从“过程-结果”范式转向了对教师内在认知的研究。[6]而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认知主义范式,努力克服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摆脱技术理性框架对教师的支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由于其独特的术语形式,将“知识”从传统的理论话语体系中解放,并在“实践”的场域中得到新的表达。正是站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辩证张力之间,研究者致力于帮助教师看到自身的实践理性,通过肯定实践的优先性为教师赋权增能,进而发现教师的专业特性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以关注教师的实践工作与日常生活为基本出发点,1983年在西方成立了国际教师与教学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tudy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ISATT),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兴起提供了机构支持。与此同时,该协会创办了专业的学术刊物《教师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发表了大量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成果,开启了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多维探索。

      迄今为止,已有不少研究者对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述,综述的结构无外乎两种模式:其一,以人物为划分依据,对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介绍,特别是对若干重要学者的研究进行评述;其二,对实践性知识的关键命题进行分说,包括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结构、意义等。这两种综述模式有其优点,即能相对系统地梳理核心研究,对最初接触该领域的研究者起到基础性引导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综述方式仅停留在表层的学术观点呈现,难以发现研究背后学术脉络的演进。我们希望进一步看到:发轫于西方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在全球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未来研究的突破点又在哪里?如果我们能挖掘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在西方的发展趋势,看到显白的理论观点背后隐微的逻辑脉络,那么就能为我国学者找到理论创新的突破点。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四重旨趣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曾提出知识(knowledge)和旨趣(interest,也译为“兴趣”)之间的关联,并指出知识必须以旨趣为基础。[7]换句话说,人的认识兴趣决定了人的科学活动,而不同的科学活动又有自己特殊的认识兴趣。“旨趣”反映了研究者看待研究对象的兴趣取向,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上位概念,它决定并统摄了研究者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等下位的操作性概念。有关“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成果,即是“知识”的具体表征形式,而知识的背后一定存有研究者不同的“旨趣”。这些处于更加隐微状态的研究旨趣,是我们打开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关卡。通过梳理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领域的研究,笔者将其研究旨趣分为四种取向,并从研究立场、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等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

      表1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旨趣
取向研究立场研究方法研究价值
分析-理性界定与评价量化研究、案例研究理清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与要素
个体-经验呈现与解释叙事探究、生活史展现教师个体经验并帮助教师发声
实践-反思理解与参与行动研究、理论研究考察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推理线索
社会-文化辩证与共享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呈现社会文化与个体知识的互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