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十余年里,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教育领域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现象也是层不出穷。瞻望未来的发展走向,于我国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颇有裨益。 一、社会教育观念的变革 如果我们把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看作一个由许多相互关联的概念、命题和原理组成的封闭系统的话,那么,要是没有外部动力的输入,这个系统是很难发生彻底的重构的。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更是如此。正如T·S·库恩所说的那样,“如果人们所不断寻找和分析的历史资料,只是为了回答科学课本中那些永恒不变的陈词滥调所提出的问题,那么,即使根据历史,也无法形成新的科学观。”①这种外部动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而与该学科联系紧密的社会观念的发展变化,则是最为直接的外部动力之一。正是这些与社会生活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的社会观念的不断运动变化,为科学的革命蓄积着能量。所以,从当代社会教育观念的变革入手来考察教育学的发展及其趋势,是我们认识这一问题的一个很有价值的视角。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第一,人们赖以认识教育现象的哲学基础发生了根本变革。 首先是从独断的决定论转向辩证的决定论。改革开放十余年,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大收获就是终于抛弃了独断的决定论。在此之前,甚至在八十年代的初期,我们对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还仍然受着独断的决定论的束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械地理解教育的外部关系,强调教育的政治作用时,则把教育划入上层建筑的范畴,唯阶级性为转移强调教育的经济作用时,又把教育划归经济基础,甚至将教育与生产力直接等同起来。二是机械地理解教育的内部规律,时而大讲教育过程的有序性,把教育规律简单化为类似计算机程序的东西;时而又突出教育活动的无序性,认为教育是一种难于用科学语言描述的艺术。这些观点虽然针锋相对,但在看待事物之间因果关系方面是相同的,要么此决定彼,要么此决定于彼,要么彼此无关,一切要看政治权威的要求。在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极“左”思潮的独断论的巨大阴影的时候,无论怎样伟大的辩证法思想,都只能变成禁锢思想的僵化的思维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逐渐学会了用动态的、联系的和有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人们已经把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看作一种生态关系,彼此依赖,互为因果。同样,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教育规律中表现出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看到了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偶然因素,也看到了这些偶然的、无序的现象背后存着统计规律。 其次是摆脱二元对立逻辑的束缚,开始用多值的增补逻辑来思考教育问题。独断的意识形态环境往往造成人们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二元对立逻辑的指导下,人们一强调教育培养建设人才的作用,就过度地提高智育的地位;而当人们喊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口号时,实际上又在片面强调教育的非智育的一面。理性和非理性在教育对象身上是统一的,而二元对立逻辑支配下的教育观念,却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并且长期在教育活动中排斥非理性的因素。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也带来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一种相互依存的多值的增补逻辑正在逐步取代人们观念中的二元对立逻辑。与这种多值的增补逻辑相对应,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教育观念也初步形成。人们对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丰富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承认教育过程中多种因素并存互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第二,社会教育观念中的“教育”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有了很大的拓展。 就“教育”的内涵而言,人们已不再把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读、写、算的教学或只是“学好数理化”之类了。不仅教育的知识内涵有了很大丰富,而且其发展内涵更是获得了极大的深化。教育,已开始被看成作为类的人的一种自我陶冶、自我净化和自我提升。当人类陷入世纪末的忧思时,教育在启迪人性、改善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其外延来看,教育在空间上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时间上已经从青少年期扩展至人的生命全程。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教育”已不再仅仅意味着校园、教室、黑板、老师和孩子,而是还包括诸如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老年大学、各类职业培训班、资格证书考试辅导班,乃至婚前教育学习班、家长学校、家庭、教师等等。即便学校教育本身,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很大的丰富和拓展,如所谓“贵族学校”、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社区教育、素质教育等,都是近年来的新现象。这些新的教育现象,使得社会教育观念为之焕然一新。 第三,在人们的观念中,教育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教育从前那种或多或少的精神贵族气息和文饰气息已基本褪尽,产业的气息日益浓烈。 我国是一个文化之邦,国民的思想观念里长期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无论是在强调“又红又专”的年代,还是崇尚“学好数理化”的时期,在吾民意识底层,对文化的尊崇从未泯灭。戴眼镜、插钢笔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时髦的装饰。这种现象的深层社会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成员向上层流动的通道狭窄,只有通过取得学历和政治资历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这样,在人们的心目中,教育已成为个人晋升的垫脚石,除此别无其他社会作用。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成功机会,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途径也日趋多元化。“学而优”者的独尊的精神地位被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打破了,“购买”教育的人更加看重的是其社会实用价值。人们在惊呼所谓“人文精神失落”的同时接受了这种“失落”,顺应了这种“失落”。教育,被当作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当作社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动力来源。实际上,在这种“失落”中,教育的社会地位并非纯然是降低了,而是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移。教育已成为一种基础性、先导性的社会产业,它可以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而不再仅仅是先前的那座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