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20)06-0001-06 改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反思、审视当代众多的教育改革运动,虽鲜有宣告失败的改革,但也罕见宣布成功的改革。教育改革总是雷霆般启动,但常常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不成功或不够成功”成为人们对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判断,“改革不成功就意味着改错了”则是人们对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基本判断。于是,寻求新的改革之路、探究新的改革之法、开启新的改革运动便成为既自然又迫切的事情。在这种“以成败论对错”的改革氛围中,人们很少思考教育改革成功还需要教育之外的社会支撑,教育改革失败也可能源于教育之外社会支撑的缺乏。如果是这样,“以成败论对错”的改革氛围则必然造成教育改革失败的真实原因或部分原因被掩盖、遮蔽。这也意味着教育改革的失败不一定是或不完全是“改错了”的问题。显然,这一假设是成立的。然而,在当代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育改革成功基础的探索常常局限于在教育侧论证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可行性与可能性品质,忽视了对社会侧障碍及症结的透析,致使教育改革虽不缺乏社会促动但却缺少社会行动,虽不缺乏社会诉求但却缺少社会支撑。因而,改变仅仅局限于教育侧的改革思维与行为,强化社会侧的改革责任与行动,是教育改革摆脱困局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教育问题的社会之因与教育改革的社会依赖 改革就在于解决问题,而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查准问题之源、析透问题之因。否则,改革就会缺乏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品质。当代教育并不缺乏改革,当代教育改革也不缺乏问题意识,当代众多的教育改革运动无不遵循问题导向原则。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广泛、深入、持续地展开,教育发展进入了大变革时代。大规模的改革运动连绵不断,零散的改革项目更是不计其数。改革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使教育发展笼罩在浓郁的改革氛围中。教育具有鲜明的发展性、时代性特征。教育改革无疑是必要的、必须的,但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教育改革能够水到渠成式地解决问题。改革不等于变革,启动了改革不等于变革真正发生了。教育改革实践表明,并非一切改革都必然带来变革。日本学者藤田英典对“改革至上主义”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提出了严肃批评,他认为,“改革促进者对问题的认识方法是非常片面的,想推行的改革措施或对策也有很多矛盾,忽视了许多重大的问题”[1]。对此,藤田英典发出这样的警告:“要是把问题处理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导致事态的严重化。”[2]当代教育改革显然存在“把问题处理错”的问题,其重要表现之一就在于仅仅围绕教育侧查摆过错、检视症结、寻找出路,缺乏社会性分析与社会侧谋划,造成教育改革难以全面做到“对症下药”。教育改革当然要指向教育问题的解决,但针对问题解决的改革措施却不能仅仅指向教育自身。提高教育改革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品质,迫切需要理清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阐明教育问题的社会之因。 在当代教育改革中,改革者常常以社会问题来鉴定、评判教育问题。检视社会问题的教育之因与之症,确立教育改革之措与之举,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径。这种具有明显单向度特点的改革思维与行为,造成教育改革常常陷入“怎么改都不对、怎么革都不成”的尴尬境地。“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教育领域里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把教育问题和一般社会问题、管理问题、政治问题等相混淆,并因此采取错误的或缺乏针对性的措施,导致改革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3]显然,教育改革过程中关于问题的归因明显存在误区,即仅仅推演、归纳社会问题的教育之因,却很少推演、归纳教育问题的社会之因。各种社会问题经常被定义、定位为教育问题,将教育视为社会问题的基本甚至唯一成因。诸如经济竞争力下降、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水平滑坡、失业率上升等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导致的国家及社会发展面临的危机与挑战等,都变成了教育的“过”与“责”。社会问题无疑有教育之因,针对社会问题启动教育改革并无逻辑过失。同样,教育问题也有社会之因,仅仅指向教育“自变”的教育改革行动与措施,明显存在与事实不符和逻辑不通的问题。 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种问题,二者相伴而生、紧密相连,互为诱因、互为症结,难以区分与割裂。几乎没有与教育不相干的社会问题,同样,几乎没有纯而又纯、与社会不相干的教育问题。“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常常有一些出现在教育领域里的问题,看上去是个教育问题,实际却是一个社会问题。”[4]显然,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大多数教育问题都缘起于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的“难割难分”现象,意味着教育改革具有明显的社会依赖性特征,即教育改革能否顺畅启动、推进、成功,不仅取决于教育改革自身的合理性、恰切性、可行性品质,而且取决于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教育改革的社会依赖性特征意味着社会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必然阻碍教育问题的解决。如教育不公平、不平衡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问题,社会阶层间巨大的贫富分化现象、区域及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失衡状况,必然会造成教育不公平、不平衡问题。不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平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平、不平衡问题。一味地以社会问题定义教育问题、归纳社会问题的教育之因,仅仅从教育侧寻找社会问题的破解之路,不仅会造成对社会问题的误判,而且会造成教育改革对策与路径的局限性与缺陷性弊端。如果看不到教育问题的社会之因与社会问题的教育之症,就难以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而且,无论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问题的解决,教育都难以自行其是、独立完成,甚至在强大的社会主流文化及体制机制面前,教育还常常处于“弱势”状态与“无奈”局面。社会发展逻辑、路径、方式、体制、机制的显性、刚性制约效用以及社会文化的隐性、软性锁定功能,使教育在解决诸种问题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能力、作为有限性特点。期待教育独自解决问题的想法与做法,不仅是幼稚的、不现实的,而且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