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唯一性和多样性

——对几个教育新概念的看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郝文武 陕西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上海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具有许多不同层面的特性。近年来不少学者根据教育的原则、方法特点,提出了诸如“愉快教育”、“砥砺教育”等新的教育概念、教育类型,并对它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另一些学者对此不以为然,比如《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9期发表的“谈××教育”的文章和《中小学管理》1995年第1期发表的肖宗六先生的文章,对这些新概念就持否定态度,并提出质疑。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作者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育的本质、共性和教育的个性、分类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最一般的和唯一、根本的特性,是教育产生、发展

      的根本动力和存在的根本价值。“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具体含义和特性。就广义说,教育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有社会性、目的性、知识性、思想性等基本特性。就狭义或正规的学校教育说,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用学校主要时间和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系统知识、发展能力、体力,形成思想品德和技能的活动。它不仅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知识性、思想性等特性,还有阶级性、民族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主导性等特性。这些特性是一切正规学校教育共有的基本特性,是一切正规学校教育健康发展都必须具备的特性。但这些特性还只是教育的比较一般的特性,教育在具备这些特性基础上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性或特殊性要比这些特性丰富得多。人们可以用许许多多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培养人,可以根据社会许许多多不同的需要培养人,也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等许许多多不同特性培养人。因此人们也就可以根据教育的不同层面的特性对它进行不同层面的分类。根据教育对象或受教育者的特点可分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又可分为:初等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大学教育)。根据教育内容、教育功能可分为:科学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经济教育和道德教育、知识智力教育、体质教育、美感教育、劳动教育等,这些教育还可继续细分为不同类型的教育。如科学教育又可分为:数学教育、化学教育、物理教育等。此外还可以依据教育的性质、指导教育活动的哲学思想以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不同角度来分类。人们根据教育的性质、内容、对象、形式等对教育进行的这样一些分类,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教育理论、概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多少人提出质疑。而人们早已根据教育的原则、方法特征提出的“启发式教育”、“注入式教育”、“直观教育”、“情境教育”等教育类型及其概念,还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这表明人们也是可以根据教育活动的原则、方法特征,对教育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概念和理论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就不能根据教育的原则、方法特点把教育分为“愉快或快乐教育”、“砥砺或磨炼教育”等种类并形成相应的概念和理论呢?

      二、教育的原则、方法特征和教育的原则、方法分类

      现在有人认为“愉快教育”、“磨炼教育”等概念不科学的理由其中有:一,它们的含义不确定,如“愉快”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二,每一种成功的教育都应该是愉快的,都应该磨炼学生的意志,也就是说使学生感到学习愉快,磨炼学生的意志是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应该具有的共同特性,不是教育的个性,把教育的这些共性当成教育的个性就是说“愉快教育”中没有学生意志的磨炼,只是让学生感到快乐,“磨炼教育”中没有愉快,只让学生感到痛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三,每一种教育模式、类型及其概念都应该有与它对立的模式、类型及其概念。提出“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磨炼教育”、“参与教育”、“创造教育”就应该有与它们相对立的“痛苦教育”、“失败教育”、“骄气教育”、“没有学生参与的教育”、“退化教育”等等。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些对应的教育模式、类型及其概念。因此说这些概念和这样的分类是不科学的。

      认识这个问题首先要全面准确认识“愉快教育”、“磨炼教育”等各种教育模式的特征及其概念的含义。“愉快教育”等概念都有特定含义,并不是象一些人随意理解的那种含义和那样不可确定。正象李吉林创造的“情境教育”有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地把它理解为与无情境的真空教育相对立一样。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中的“愉快”、“成功”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提供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有兴趣或产生了浓厚兴趣,乐意接受,愿意学习。教师采用的有效教学教育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取得较好成绩和深入探索真理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愉快教育等方法、类型实质上就是一种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教育,是根据教育的原则、方法划分教育活动的教育类型。

      教育有只重视传授知识不重视发展能力的教育,有在传授知识基础上着重进行能力培养的教育。前者是知识型教育,后者为能力型教育。能力教育也有一般能力或常规能力的教育和发明、创造能力的教育。在传授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发明、创新能力的教育就是创造教育。创造教育必须是愉快教育、参与教育,但愉快教育、参与教育未必就是创造教育,也可能是知识型的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与“痛苦教育”、“失败教育”相反,只是科学教育的一个特征,并不是所有教育的特征。科学的教育或最好的教育都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育活动,是愉快教育、参与教育、创造教育,但不一定都是磨炼教育或挫折教育、成功教育。对于娇生惯养、缺乏艰苦生活体验、自信有余、韧性不足,志向远大、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应该重视对他们进行磨炼或挫折教育,让他们充分体验生活的艰辛及其他不愉快、不成功的感觉,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等精神。而对有些学生来说,更多的应该是进行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而不是让他们经受过多的磨炼、挫折教育,承受超重的压力和痛苦,以致失去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兴趣和对未来的憧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