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制过程刍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甫全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510631)主任、副教授

原文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阐明课程研制实质上是将预期教育结果结构化、序列化和现实化的过程,然后通过分析把课程研制过程分成规划、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进而并阐明了具有反馈条件机制的课程研制过程模式。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课程体系已从“一纲一本”变为“一纲多本”并正在走向“多纲多本”,这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以前在旧的课程体系下,我国的课程编制和教材编写等规划活动与学校内寓于教学中的课程实施活动在时空上处于分离状态,而当前的变革则使它们实现了直接的有机联系,并且迫切地提出了与它们息息相关的课程评价问题。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已经产生出了对实践中的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问题进行整体性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指导的客观需要,面对这一客观需要,我们必须对怎样规划课程、怎样实施课程和怎样评价课程这三个涉及实现课程的教育价值的根本问题作出深刻和全面的理论回答。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构成了课程论领域中的课程研制(curriculum development)这一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范畴,这是一个需要大家一起来深入研究的大课题。本文限于篇幅,只拟对课程研制的涵义、课程研制过程的组成环节和模式作一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课程研制(Curriculam development)”的基本涵义

      1991年出版的最新《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在阐述从课程资源到课程组织的众多内容时, 使用了“课程研制过程( The

      Process

      ofCurriculum Development)(注:See Arieh Lewy (ed).1991.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Oxford,Pergamon Press:P.291—346; P.294.)这一总标题,这说明它在国际教育界是一个比较一致的提法。但是众多的教育和课程论著表明,人们对“课程研制过程”的理解和诠释却存在着不一致;所以,有必要先对它的涵义进行辨析。

      课程问题,人们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作为笼统的教育问题予以研究和解决的。19世纪末以来,人们意识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开始把课程问题列为独立的问题领域进行研究。但是,由于课程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特别大,变化也特别快,所以人们对它的认识的发展和变化也特别快,表达认识成果的术语及其概念也随之变化特别快。因此,目前国外学术界在课程理论中使用的一般性术语比较多而且杂,涵义和理解相互交叉,使用限定也不严格。

      我国从40年代未起学前苏联,照搬其有关术语,不提“课程”,而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日常使用“课程”一词仅狭义地指学校中的某一具体科目。直到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才开始介绍和引进欧美的课程理论,于是众多新术语纷至沓来。自然地,人们对这些新术语的译述和理解便异彩纷呈;而且在译文上也顾不及推敲,各执一译。这就导致了人们对“课程研制”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提法出现了大量的不一致。

      (一)对课程研制涵义的已有理解的简析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课程研制涵义的理解歧义甚多,现从中选择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简析如下:

      1.英国的菲利普·泰勒先生和科林·里查兹先生在70年代末考察了在那以前欧美运用“课程研制”一词的比较混乱的状况,把它定义为:“那些精心计划的活动总和,通过它们设计出学程或教育活动模式并提供给教育机构作为其学程或教育活动模式的方案。”(注: Philip H.Taylor and Colin Richards. 1979.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Studies, Windsor,NFER Publishing Conpany:P.48.)这把课程研制的活动性揭示出来了,但仅被当成悬浮于学校之外的活动。

      2.钟启泉先生参照日本人的观点,把课程研制看成“是指借助学校教育计划——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的活动的总称。”(注: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19页。)这种理解的合理之处,一是揭示了其活动性, 二是涵括了课程研制的目的——改进课程功能,三是触及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问题。但不明了之处有二,一是把课程等同于教育计划,二是似乎与课程改进(curriculum improveement)概念有相混淆的地方。

      3.陈侠先生没提课程研制,而提与之比较接近的课程编订,并将其定义为:“实验、研究、编辑和审订教学内容的全过程。”(注: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7页。)这揭示了课程研制的过程特征,但是也把课程研制游离于学校活动之外了。

      上述三种看法都有精彩之处,但却都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它们的缺陷,就象盖伊所言:“把课程研制等同于了书面规划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以及评价程序的技术,而为这种技术奠基的活动过程或动态则几乎没被注意到。”(注:G.Gay.1991.Curriculum Development.In:Arieh Lewy(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Oxford,Pergamon Press:P.293.)

      4.美国的奥利瓦先生则从分析课程的定义和课程的目的入手来探讨课程研制的涵义,他说:“如果课程被看成是一种在学校指导下年轻人将获得的学习经验的计划,那么它的目的就是为排列和指导这些经验提供一种媒体。提供这种媒体并使其正常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众所周知的课程研制。”(注:Peter F. Oliva. 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P.26; P.26.)这种理解,视野比较开阔,着眼于课程目的的实现,揭示了课程研制是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但又有本质区别的过程。尽管他只看到了学生学习经验的媒体,没能揭示这种媒体的实质,但是他这种理解问题的视野和思路却是令人深受启发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