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原理及运作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耿炳祥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进修学者,指导教师李士奎教授,四川成都610068

原文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转轨讨论中的热点问题,构建素质教育理想体系就必须对素质教育原理包括素质教育的定义、思想渊源、核心、特点、原则及运作等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素质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研究素质教育原理、构建素质教育理论体系、探索素质教育运作规律,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素质教育的涵义

      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素质教育践行者和一切关心教育的人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素质”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注: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7页。)。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是指广义的素质概念,指包括思想品德、心理、生理等方面整个人的客观现实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发展潜能)状态,是指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注:张力主编《21 世纪教育展望:中国与世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1版,163页。)。广义的素质概念,带有褒义色彩。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改革过程中提出来的,词面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的涵义是什么?教育理论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作诠释,不尽相同。今博采众家之长,将素质教育试定义为:素质教育是指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上述定义,指明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培养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定义内容涵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体现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精神。“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中的“发展”,表明素质教育既要培养人的素质,又要提高和塑造人的新素质,体现了教育培养人、塑造人这一社会功能的精神。上述定义下的素质教育,既注重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培养,又注重能挑起振兴中华民族重担的21世纪优秀人才的培养;既适用于中小学教育,又适用于其他各类教育;既适用于教育整体,又适用于教育的局部和个体(如一个学校、一个班的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的提出虽然只有10年左右,但其思想渊源却很久远。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中,就可找到素质教育思想的萌芽。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论语·先进》,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2版,85页。)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思想,可视为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思想渊源。荀子在《劝学》中说:“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注:《荀子·劝学》。)荀况这种根据受教育者情绪、态度不同而给予相应的教学的思想,可视为素质教育中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的思想渊源。荀况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注:《荀子·劝学》。)《学记》中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注:《礼记·学记》,《中国古代教育文选》,99页。)这些重视环境作用、重视实践的教育思想,可视为素质教育中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教学的思想来源。《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注:《礼记·学记》,《中国古代教育文选》,99页。)可视为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思想来源。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一贯主张的“‘五育并重’、‘文理通科’、‘工学并进’、‘发展个性、崇尚自然’”(注:查有梁《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4月1版,63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注:查有梁《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4月1版,64页。)等,亦包含有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

      总之,素质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教育界吸取当代外国教育中的教育新思想的结果,是教育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素质教育是适合我国现代社会情况的新的教育观。

      二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我国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因和驱动力;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1版,35页。)的战略方针,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邓小平关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指示,是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包括教育)关系的原理,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格、人生观原理等,为素质教育制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提供了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其中关于事物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对素质教育所及的一切途径和方法等问题,给予了正确的、本质的回答。

      我国的素质教育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同时,也吸取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有关理论成果,如系统科学理论成果、人才学理论成果、心理学理论成果、社会学理论成果等,但是这些理论归根结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下总结出来的理论,其理论基础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目标构成

      (一)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合适的素质目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制定合适的素质目标,进行素质目标达标教育,这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目标是指要想达到的目的。合适的素质目标,是指经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努力能够实现的、相对说来最理想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问题复杂,困难重重,教育质量不遂人意。怎么才能尽快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呢?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实施素质目标教育。素质目标教育是现代科学的目标管理理论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所有教育目的,都可以用程度不同的若干个教育目标表示。各个教育目标逐级实现的结果,即趋同于一定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比较抽象的、原则的、概括的、难以量化、不便检测的一定教育目的,可以分解成为比较具体的、生动形象的、可以量化的、易于把握的、可以检测的一个个具体的素质目标。合适的素质目标的确立,能在教育者的特别是受教育者心目中树立起指引奋斗前进的旗帜,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激励性。这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个性和潜能,促成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