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试图确立最符合自己需要的教育制度,形成与时代发展相吻合并能最好地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及社会诸多相关因素作用结果的教育,也会在外部环境的影响及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支配下,或通过自我调适、自我完善,或致力于改革,形成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大教育是教育系统对本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高速发展及时代发生巨变所作出的种种反应的总和。它或以一种观念形态影响着教育实践,或以一种具体的教育操作上升为教育理论,逐渐被人们关注和重视,成为一种主导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势。无论是作为一种教育观念还是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归纳起来,关于大教育的形成有如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模式,本文予以逐一评介。 一、一体化教育模式 所谓一体化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赖于其内部诸要素以及其与外部环境里的诸多事物的相互合作和协同工作。一体化意味着事物间及事物内部要素间的联合、协调,由此才能形成一种有序的结构,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为一种促成社会和谐进步的思潮,“一体化”已被广泛认识并受到高度重视。大教育中的一种典型观点就是一体化教育,或教育一体化。教育一体化主要指教育者的一体化,即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体化教育,其目的在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新型教育模式。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的提出,是因为学校教育存在着诸如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空间的封闭性、教育形式的单一性、教育时限的阶段性、教育内容的滞后性等等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社会政治的民主、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使单一由学校承担教育的弊端日益暴露,教育预期和教育效果的矛盾也越加突出,从而批评学校教育的声音不断出现,激进者甚至提出了废除学校的呼吁。譬如美国的伊凡·伊里奇就是本世纪70年代初由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派人物发起的“贬抑学校教育”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他在1971年出版的《贬抑学校社会》一书中认为:学校中存在的“隐蔽课程”阻碍学校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也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他提出必须废除现行的学校制度,代之以能够自主学习的“学习网络”,并建立一种人人平等、自律自助和愉快交往的贬抑学校社会。(注:参见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2页。 )还有一些人也有过取消学校的动议,如阿尔温·托夫勒等。 学校教育存在不少已经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弊端,这的确是不可否认并亟待改变的事实,对此提出批评和改革的建议是有利于学校教育进步的。但取消学校教育,并以其它的教育形式替代学校教育的观点却是荒唐的,至少是极其偏颇的。因为现代意义的教育已非同学校产生以前那种以言传身教传播生活和生产知识经验的教育,也非同一般意义的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从而使学校教育更具规范、严谨、系统性,任何超越培养人才规律性的教育都不可能产生正规教育所能产生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然而,现代生活和现代社会的丰富多彩及复杂多变,使得学校仅凭自己单一的力量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的预期目标,作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家庭及社会环境,必然会越来越多地或直接或通过日益广泛运用的各种传播媒体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并扩充和提高教育的效果,或抵消、削弱学校教育的良好作用,从而使学校与社会环境影响发生冲突。为了使教育的理想成为教育的现实,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结盟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否则很难完成现代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 另外,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一体化最有利促进人的社会化,而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就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帮助青少年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适应和改造社会。尽管学校传统上有砌起一堵围墙从空间上把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以求得一种相对清静的学习环境的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可以完全排斥校外环境的影响,孤芳自赏式地实施教育。其实,从人的成长情况看,学校也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结果,而只是受其影响产生的部分结果,因为学校只是一种有限的教育力量,它根本不可能完全替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性格、精神、知识的扩充、兴趣培养等具有同样重要作用的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和事实,作为具体承担专施教育职责的学校组织,就必须有意识地把虽不具有像学校这样系统教育的职能,但却具有公共教育影响的家庭及社会,譬如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电影院、报社、博物馆、青少年宫、科学馆、文化馆等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和场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等,都纳入自己的教育系统,自觉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社会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公共资源和设施,并积极选择吸收校外各类有关人员进入课堂、学堂参与教学和教育活动,从而把学校教学力量和非学校力量从往日老死不相往来的独立关系,变为一种新型的协同工作的合作关系,以满足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需要,最有效地扩大和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真正培养主动适应社会的劳动者、建设者。这即为一种大教育模式: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一体化。 二、终身教育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过这样的教育思想:教育作为成长或成熟手段应该是个不间断的过程。毫无疑问,他的这一观点是针对职业前的学生而言的。但时至90多年后的世纪末借用杜威的这一教育思想理解终身教育也是有意义的。传统社会把人的一生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用于接受教育,以获得参加劳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后一阶段用于劳动,运用接受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于劳动。因此,传统意义的教育及其教育模式也是指向人生前半阶段的职前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