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的成长。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独特的个体,就在于他自身特有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习惯与社会的面貌息息相关,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个民族,就在于有其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今天,坚持开展习惯教育并对习惯形成的内外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惯教育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习惯是指因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从心理机制上说,它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分为具体行为操作层次和心理操作层次,前者如写字习惯、看书习惯等;后者如思维习惯、记忆习惯等。学习习惯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年幼孩子的学习习惯或是在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下,或模仿他人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诸如按时完成作业,安静听讲等具体行为上。由于孩子缺乏自制力,一些良好的习惯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习惯将趋于自觉性,系统的、抽象的学习习惯将逐步形成,且日益稳定。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更少,收获更多。不良的习惯则相反,往往与学习规律相违背。因此,培养或训练受教育者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他们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可靠途径。衡量学习习惯是否良好的标准是:学习者的动作的敏捷性、精确性和协调性是否提高?学习者的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是否在减少?在学习中,学习者的智力活动是否活跃?是否具有主动性?是否有创造性思维? 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常常忽视了受教育者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致使他们在学习习惯上表现出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缺乏自觉性和创造性。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习不应主要靠外力的作用,而应该靠内部的动力与自觉。有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做家庭作业时,时时要靠父母监督,父母一松懈,就自由放任。孩子自制力缺乏和升学考试的迫近,使许多家长苦不堪言。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头脑变为现有知识的贮存器,形成了求同性和收敛性的思维习惯。平时,学生以能记住、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满足;临考时,千万百计地去探听考试的重点,揣测教师的出题习惯、思维倾向,硬背标准答案。在中国,应试教育实际上就是求同教育,它造成了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学海无涯,家长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仅是沧海一粟,而一旦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就会使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追逐时代的浪潮。 要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可能有学习的自觉性。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自我克制力,自觉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兴趣对他们就显得更重要。 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因素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儿童早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当家庭环境这个外在因素进入孩子的认知世界时,就会影响心灵与行为。一个鄙视知识、缺乏学习风气的家庭环境,很难使孩子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一位家长说得好: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 习惯要从小培养。在生长发育期,人的可塑性最大,容易受引导,因此,包括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越早越有效。许多专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年人的引导与训练。12岁后,特别是18岁后,孩子已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扎下根来就困难多了,因为常常要受到早先的或旧的习惯的干扰。 发挥优势,让孩子有更多的成功体验。每个孩子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家长和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发挥其优势,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发现自身的价值所在,激发学习主动性,增强自信心,自觉地弥补其不足。如果拔苗助长,就可能使孩子难以应付而屡遭挫折,其结果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也就没有了学习的自觉性。 仅能自觉地学习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创造性,就会变为书呆子,只有把自觉的学习习惯和创造性的思维习惯结合起来,才会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开拓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平时应注重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侧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习惯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一个问题出发,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以寻求多种解题方法的思维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发散思维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给一篇文章配上多种适当的标题或给一篇文章设想各种不同结尾的训练;对某一物品提出尽可能多的不同用途等等。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侧向思维的重要途径是进行联想和类比推理训练。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通过联想,可以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甚至产生发明创造。批判性思维是对现行的思维、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新思维、新观点的思维方式。人类历史的进步是对现存事物的否定和发展,没有批判精神,就没有科学的革命,就没有社会的革命。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向权威挑战,对现有的观点、理论提出不同的看法。通过这些思维形式的训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