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震东先生的德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彩平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高震东先生是台湾省忠信高级工商学校的创始人,与夫人共同办校28年,深刻钻研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结合台湾德育实践的需要,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本文拟就其德育思想作一简要介绍,并结合自己的看法,谈谈对我们德育实践的启示。

      一、高先生德育思想概述

      1.德育的定位。高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任何一育都离不开德育。他说:“智育没有德育作基础,就会成为犯罪的帮凶;美育没有德育作基础,就会成为社会腐化的催化剂;体育没有德育作基础,就会成为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作基础,就会成为社会动乱的根源。”(他把教育分为德、智、体、美、群五育)。他认为,学校教育要特别重视德育,因为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为他人服务的工具,而是具有主体性、有思想的人。他为自己学校定的教育方针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其教育方针可以看出,他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心”,即思想。

      2.德育的内容。高先生把他的德育内容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民族思想、民族文化教育;一是爱国教育;一是伦理教育,包括礼仪、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具体如下:(1)孝敬父母。 这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源;(2)忠党爱国, 即忠于自己的组织(特别是政治组织),同时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以祖国的利益为重,顾全大局;(3)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即要培养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不能把责任推给他人,勇于承担历史的使命;(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区分善恶;(5)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过中国节,振兴中国文化。 要有坚定的民族气节,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壮民族魂;(6)读书是国家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自己,从职业技术的角度出发,学习是为他人服务。

      3.德育的途径。高先生强调,德育要处处进行,时时进行,事事进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首先要注意学校环境建设,“入之苍则苍,入之黄则黄”,只有使学生置身于高雅清洁的环境中,才有利于高尚品质的形成,防止学生沾染恶习;其次是抓住特殊的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在开学典礼上,通过拜师的礼仪,对学生进行尊师重道的教育;逢年过节,通过“我为父母献爱心”,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第三种途径是群育。群育课是高先生的特色课,在群育课上,学生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特别是日常的行为习惯,如礼貌待人、文明行为,以及学生一切动作的规范,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环节。群育课上,还通过各种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锤炼学生的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群育课在群育周进行。第一天,学生不允许吃饭,只给水喝,旨在使学生忆苦思甜;第二天,给学生吃酱油拌饭;第三天给学生吃猪油、辣椒、盐拌饭;第四天,给学生吃饼干,不给水喝;第五天,给学生吃罐头,但不给打开的工具;第六天,正常吃饭;第七天,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在群育周,让学生体会各种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锻炼学生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第四种途径是德育实践。高先生的学校设有德育实践年,即学生三年的学习结束,并不发给毕业证书,在第一年的工作中,发现有道德上的问题及时送回学校进行再教育,一年后,合格者才能拿到毕业证书。

      4.德育的测量。高先生对学生的道德评价,既不是以书面考试的形式,也不是教师的操作评定,大多是以学生的行为作结。他的学校的学生都有一本叫做“忠信之旅”的影集,每天每班都有一个学生负责拍照,将班级的主要活动记录下来,而且要求学生假期将自己的主要活动记录下来:给父母过节,给父母问好行礼,帮父母做家务等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资料袋,将包括“忠信之旅”等的记实性资料保存起来,作为自己的成绩。在德育实践年,实际也就是对学生的德育考核年。并且,忠信学校永远对学生负责,即使学生拿到了毕业证书,只要是犯了道德上的错误,忠信就负责对学生进行再教育。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高先生的德育,没有总结性评价,只有形成性评价。

      二、启示与借鉴意义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文化系两岸同根,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半个世纪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文化交流受到阻碍,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就高先生的德育思想来看,有一些不足,也包含了我们所缺少的优点。对照他的思想,反思我们的德育实践,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简析如下:

      1.正确处理品德养成与理想、价值观教育的关系。高先生的德育思想继承了我国古代的伦理教育思想,兼顾了品德养成和政治思想教育两个维度,并且把前者作为后者的前提和基础,把后者作为前者的最终目的,在同一个教育阶段(高中)密切注意了两者间的联系,使道德教育有了自己的方向,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自己的基础,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理论化、成人化的倾向。我们在小学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在中学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到了大学又不得不回过头来进行文明礼貌教育,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安排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该在小学、中学进行的品德养成教育没有贯彻落实,造成大学生缺少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而在小学、中学进行的抽象理论灌输也由于难以理解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高先生的德育实践又一次证明,品德养成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没有它作基础,奢谈理想和价值观的培养只能是空谈。现在,我们的许多德育理论工作者业已认识到这一点,呼吁德育目标的系列化,批评小学、中学德育的理论化、成人化倾向,但是,目前看来,这一呼吁仍未能在德育实践中体现出来,摆正品德养成与理想、价值观教育的位置,依然是我们德育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校德育的“育后服务”。高先生的德育思想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德育思想,孕含了德育终身化的新思想,提出“学校永远为学生负责”,强调学校德育的育后服务。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无一例外地只是对学生在校阶段的行为表现负责,甚至只是负责学生在校时间的行为表现,至于学生在校外、在家庭、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仿佛与学校无关,而应该由家庭和学校负责。诚然,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必要途径,但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并不意味着要把德育以空间概念为界,将责任包产到户,互不干预,而是应以学校为中心,家庭和社会协助学校德育,共同完成这一任务。高先生的“学校永远为学生负责”,就是从学校本身出发,主动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巩固自己的教育成果。笔者认为,目前我们的德育失效,并非失在校内,主要是失在校外(当然也有德育方法不当的原因,然而与校外比,要好得多),在于学校没能有效地巩固自己的教育成果,而被各种不良诱因和错误导向蚕食而致。目前德育的失效更主要的表现在学生离开学校后,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与在学校中所受教育严重脱节。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离校后,约束其行为的是道德和法律,而道德的约束是无形的,年轻的学生(特别是初中、高中生)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我们的学校此时已不再对其负责,学生失去了有效的监督者,往往是越陷越深,最终触犯法律,走向犯罪。而高先生的“学校永远为学生负责”的思想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新思路。当然,我们是仿效高先生的做法,做好“育后服务”,还是另想良策,巩固自己的阵地,尚有待探索,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却是该提上日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