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守一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北京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的、进攻型的创造性人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为在未来的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跟在别人背后爬行,甚至失去生存的权利。

      二、传统教育扼杀人才的创造性

      解放以后,我国沿用了苏联的教育体系,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冲击能力差。

      杨振宁教授有个评论:“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两位学者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打中了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

      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科学的一流水平。一个国家从立国到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所需的时间,据对前苏联、捷克、波兰、巴基斯坦和印度5国的统计,平均数是37年。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已达49个年头, 至今还没有完成零的突破。这固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教育扼杀了人才的创造性,不能不是一个主要原因。

      三、创造性人才应有的素质

      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应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其次,应该学会创造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

      第三,应该具有创造力。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论。

      第四,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以上就构成了人才的创造素质。这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核心。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创造力,唯有抓住了这个问题,素质教育才抓住了根本。

      四、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

      1、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受到历史和习俗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人们往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谨小慎微、墨守成规。传统的教育观念崇尚经验,反对创新;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跟随,反对超越;崇尚持平,反对冒尖。这种观念下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小绵羊”,而不会是独立自主、驰骋疆场的“千里马”。

      2、更新教育目标,实施创造教育

      应该把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创造教育仍然强调知识的积累,因为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但更应该重视知识结构的优化;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更要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普及“创造学”知识。

      3、教师要启发性地“教”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教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要再教,最终使学生从不教不会成为无师自通。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励思维。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

      4、学生要探索性地“学”

      学习新的知识,不能永远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要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学生应该勇于质疑问难。学问学问,一是学,二是问。只学而不问,虽读万卷书,也不得要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与运用,就等于什么也没学到。永远不提问题的学生不会是个好学生,只有通过提问、思考和探索,才会学得更扎实。

      5、改革考试制度

      传统的考试制度,对记忆型学生有利,不少学生可以“临时抱佛脚”而取得高分,这对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是不利的。要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入总分,以激励学生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社会进步与时代要求已经把教育的最高目标定位到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教育在我国刚起步,前途必定是一片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