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G424.7 本世纪初叶,在中国存在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而被取消,但对此褒贬评价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到本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各种国家考试制度相继恢复和建立并呈现日趋繁荣,考试的得失利弊的争论再次不断尖锐起来,以至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社会性难题。迫于来自世纪交替之际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国家发展主题的挑战,迫于大规模国家考试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许多重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用一种跨世纪的眼光审视大规模国家考试的相关问题。在诸多问题中,大规模国家考试的误区与防止,是人们应当特别关注的。这是因为:1 )历史上大规模国家考试的确存在着利弊共存的特征,而且表现得特别突出;2 )现实中我国大规模国家考试仍然存在着利弊共存的问题。 本文特别强调研究国家大规模教育考试的误区与防止问题,并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注重着眼于大规模考试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状况,下大力气研究考试的局限性,以弥补其不足,发扬考试的优点,使其优越性占主流和主导地位;防止中国人创造了大规模教育考试制度,但却使中国人成了考试的奴隶而陷入考试的苦海,防止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悲剧再次重演。我们无意否定考试,否定大规模教育考试制度,反之,我们赞成使用考试这一具有尺度性的测量工具。研究大规模考试的局限性问题的目的是:使之有利于我们对其弊端有清醒认识,有利于我们防止陷入考试误区而损害了国家考试的声誉。最终目的是发扬考试的优越性,使之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教育服务、为考试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服务。 1 国家大规模教育考试的误区及其成因 误区一词的哲学涵义是指“某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而偏移或背离了预先设定的目标,陷入无序紊乱状态而获得与愿望相反的某种有害或无效结果的状况”。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当人们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较好地认识某事物的本质、特点、功能和规律时,最易发生陷入误区的情况。大规模考试就如同医生治病开方一样,诊病准确,开方有效,可以收到治愈流行病的好效果。反之,诊病不准,方子失效,非但病治不好,反而会加重病情,遗害无穷。那么,为什么考试会存在这种十分有趣的正负双重社会效应呢?这种正负双重效应是考试本身固有的客观性规律呢?还是因为我们在使用考试手段和使用考试结果时主观误导造成的呢?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任何事物均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只要事物在发展、变化,矛盾及矛盾运动也会随之发生。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是否对事物矛盾的本质有准确认识,是否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使矛盾的转化不断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古至今考试本身一直存在着利弊共存的矛盾特征,尤其是国家大规模教育考试,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特别突出。因此,对考试手段和考试结果的使用要特别慎重,应特别加大对考试局限性问题的研究。为此,特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产生大规模考试误区的原因。 1)考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人类当前无法完全超越这种局限性, 是导致考试误区的主要根源。 考试是用来测量人的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通过测量过程,按一定的标准把人某方面的特性加以定量和定性的描述,以便实现鉴别、诊断优劣的目的。 但是,人类至今仍无法对人脑这个黑匣子的奥秘进行科学解释,尽管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和神经学研究已基本探明:人的智力结构是多维的,可分为思维智力、音乐智力、空间直观智力、身体活动智力、个人控制情感和体察他人情绪的智力。这六种智力受大脑某一小区的控制,既可独立发挥作用,又能互相协作,对客观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人的智力是观察、分析、理解外界信息的综合性混合体,因此人的能力也是多维的,并非单一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考试可以准确全面地加以测量。另外,现代学校是以知识教学为中心,仍然以读和写这个古老的教育命题为教学目标,课本知识是法定的知识内容,因此,考试仍然只能是考查一个人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一般能力的测量,以测量书本知识和模仿性技能程度为考试的目的。根据考试结果,也只能大体性地测量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情况,具有对人的未来发展进行推测性的大体评价特征,这种测量度的不确定性带来了考试本身的局限性:片面性、偶然性和模糊性。 可以说,考试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它本身还处于不十分成熟的“幼年期”,带有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在人类无法找到替代它的更好形式之前,在人类尚无法离开和抛弃考试的情况下,也就为人类有可能陷入大规模考试误区埋下了隐患。尤其是对考试功能认识和使用有误的情况下,考试误区就可能成了考试发展过程中的陷阱,对此要特别警惕。 2)考试结果的使用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会使考试的测量、 教育和社会三大价值发生孰轻孰重的变化。因此,考试结果使用不当是导致考试误区的关键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