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位革命家、政治家,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并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思想,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信息化浪潮,1984年,邓小平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总书记也曾说过:“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未来世界的竞争是科技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谁拥有一流的教育,一流的人才,谁将取得未来的发展优势。教育面向信息化,是实现和落实教育三个面向的必然课题,是中国实现富强、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 一、信息化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世界信息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是我国现代化事业不可回避的世界潮流。教育面向信息化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和现实选择 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定义。当对众多的现代化概念作以考察时,可以发现现代化的进程总是与科学技术的革命相伴随而产生的社会历史变革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和综合的概念,其视角总是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为审视背景。现代化的实质是世界历史从封闭走向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发展选择。 当今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丰富和深化了现代化的内涵,使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空前的凸现出来,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新的发展形式,即随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全球一体化和普遍经济联系的建立使世界成为一个“村落”。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出现了新的飞跃”。“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1 〕同时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十年后,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纵观邓小平同志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他总是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教育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3 〕“我们要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4 〕这表明新科技使科技自身发展和与之自身发展和适应的人才培养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日益突出,其原因是: (一)新科技革命的实质是信息革命,不同于以往的科技革命,产生了质的飞跃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们实现了对自然界中“力和能”的控制和作用,是人体力的延伸和扩展,扩大了生产力的外延。而二十世纪以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为标志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扩展到了高速和微观领域。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进一步分化的基础上走向综合,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对某一对象的深入研究必须借助多学科才能进行。同时,贯穿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横断学科如信息论、控制论、管理学等,使整个科学的发展出现整体化、一体化趋势。加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六大高科技领域,其中以信息技术最具渗透力和发展潜力。与前两次的“力与能”的科技革命相比,新科技革命是一种质的飞跃,它提供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更多是无形的信息和相应的软件技术;不仅是刚性材料、能源和具体工具,更多是物质材料要素之间的最佳结构和最优功能,使生产出现非物质化趋势。信息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本身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也走向了一个新阶段,为充分发挥人的脑力劳动方式,发挥人的聪明智慧提供了技术保证和科学研究的理论来源。因此,新的科技革命正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是在科技发展的新质基础上实现的迅速发展。 (二)信息革命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在今天越发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和对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进。与大机器时代和电气化时代相比,今天的科学技术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和超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新的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富有辐射作用的增长点。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指导性更强,使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技术向生产的转化周期缩短。新科技革命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实现的变革和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革命作用于生产力要素的内涵,实现生产力要素的优化。信息革命大大优化了生产力要素的性能和结构,具体讲使生产工具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使生产资料具有更优的性能和质量,使劳动者更多的从直接的生产过程中退出,从事服务和信息业,而参与直接生产的劳动者则具备了适应现代化生产所必备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同时,信息革命为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优的生产力要素配置,形成最优结构和功能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