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

作 者:

作者简介:
桂建生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

内容提要: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发展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改革的依据。无论是教育的宏观决策及教育创新,还是微观的教学改革及创新教育,都与教育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它不仅关系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重大问题,本文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分析了人类对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发展过程和当前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确立的客观依据,并提出了确立当前我国教育价值取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10 期

字号:

      教育对人类(人的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价值,这是人们所公认的客观事实。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教育对人类所呈现的实际意义(功能)也就不同。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确定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我们研究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要进行教育哲学上的理论分析,而且要联系实际,解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一、对过去教育价值取向确立的分析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有社会性价值和个人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个人性价值包括个人的名利价值、人文价值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也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1.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只有原始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这一形式。原始的社会教育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教育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是教育的载体。二是全体人员都要接受教育,并且都接受相类似的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三是教育与政治、宗教联系在一起。当时的政治是全体人员都参与决定事务,是相当的民主,民主决定产品的分配。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于是便产生了信奉鬼神的宗教,宗教活动也成为社会教育内容之一。原始社会经历了由群婚制向正式的一夫一妻制过渡的过程,无论是群婚制还是正式的一夫一妻制,其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交融在一起,其内容也相类似。原始社会,正由于没有社会分工,人类所生产的知识有限,缺乏产生专门教育机构的客观条件,只有原始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因而,这种原始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决定了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根本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功能。但是,毕竟存在着原始的教育形式。既然有教育,人们就有对教育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就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2.古代农业经济时期 这一时期是指从奴隶社会开始到18世纪产业革命之前。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传播他们的意志,于是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原始的学校。在奴隶制社会,虽然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产生了学校教育,但由于阶级矛盾的尖锐性,加上自然科学知识的生产量极其有限,统治阶级从创办学校开始,就看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追求教育的政治性价值,其办学的目的是为政治服务,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培养本阶级的子弟和接班人,并非是为了发展经济。封建社会,虽然在社会政治制度上有了质的变化,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仍未发生质的飞跃,统治阶级所追求的教育价值,仍然是它的政治性。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教育是“仁政”、“德治”的基础,教育就是要培养“好礼”、“好义”、“好信”、“仁德”的为民上的君子。孔子的教育目的观,深刻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使教育的社会政治性价值始终占统治地位。特别是科举制建立以后,读书与为仕紧密相联,连民间的私学也是为考取功名服务。技术的传授都是父传子式的代代相传,或者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虽然官方也办过医学类的学校,但相对而言,传授技术类的学校实在太少,终究未成气候。在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其他地区也如此,其所谓的差异,就是体现在宗教方面。在欧洲、亚洲和中东地区,教育与宗教紧密结合,为传播宗教的教育具有一定规模。

      教育价值的体现,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古代,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生产量不多,人们还没有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教育的经济性价值也就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在统治阶级看来,简单的农牧生产技术可以通过家庭相传,不必通过教育来促进发展。当然,不能否定在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也还是在不断地生产知识,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但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阶级矛盾大大超过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与生产供应不足的矛盾。历来的统治阶级,始终都是将维护本家族的统治地位作为第一要务,追求教育的政治性价值,使教育为政治服务,是他们的必然选择。但是,客观上教育在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教化人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具有净化人的心灵的功效。

      3.近、现代工业经济时期 18世纪中叶欧洲发生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逐步加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工业经济的产生,机器化大生产,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其技术。因此,在工业经济社会,接受教育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惠及平民的教育。正由于科学技术具有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作用,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于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推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如普鲁士(1767年)、法国(1793年)、英国(1870年)、日本(1872年)等,以后逐步发展到高等教育。这样,一些以宣传宗教为目的的教育制度逐渐被抛弃,教育的经济价值取向逐步被强化,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致力发展职业教育。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完全是建立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是教育经济功能的充分体现。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强化了政府对教育的经济性价值的取向,从而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这就是近一二个世纪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应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人口覆盖面广,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强调全国无论城乡、无论东部还是西部都要建设小康社会;二是包含的内容广,涵盖了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等六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它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为其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