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理论与当代教育实践

——对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兴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当今教育学教育理论研究的尴尬现状出发,探讨教育实践对好的教育理论的迫切需要,阐发好的教育理论的标准及获得好的教育理论对研究者的要求。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字号:

      社会心理学奠基人库尔特·勒温曾经说过,最实用的莫过于好的理论。[1] 罗伯特·G ·欧文斯在其《教育组织行为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只有好的理论,才是提供采取正确措施的依据”。[2] 针对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脱离的尴尬现实,以及人们对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指责,笔者认为,现实而有效的应对之策,就是对好的教育理论的追求与建构。

      一、对教育理论的诟病——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声音

      在今天,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教育理论的诟病或曰批判似乎已经演化成为一种历史性的传统,每每提及教育理论,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总是指责多于赞许,有的甚至是全盘否定:教育理论不研究具体的人,只研究抽象的人,从而使教育理论成为“玄谈”;对教育理论“元取向”的研究,煽起毫无学术价值的争辩和毫无学术的建设性提升;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不思考”现象,导致教育理论流于简单肤浅、平淡乏味;教育理论的更新不够,真正下功夫的人不多;理论研究者接触面太狭窄,缺乏身体力行的勇气;相当多的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研究“假想的本质”,脱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现实;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学术品格不高,常常存在“高格调”问题、草率“出新”问题、理论研究的“权力”干预问题等,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内部向度的深沉把握;教育理论过于追求普遍规律,而又没有发现几条普遍适用的规律;把教育理论等同于技术理论,在缺乏周密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盲目地追求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把教师当成只会听从命令的工具,一厢情愿地向教师灌输并不适用的理论;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奉为圭臬,约束和规制教育理论研究;等等。[3] 如此之多尖刻的对教育理论的批判并非全然没有道理,它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当今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有些批判甚至是恰如其分的。

      为什么人们会对当今的教育理论有如此的不满和针砭?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理论及其研究本身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病:教育理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育理论研究者没有尽到其应有的责任,在理论研究本来就落后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情况下,理论研究者不能拿出有用的、有效的研究成果。总之,是好的教育理论的严重缺乏和对好的教育理论的热切企盼之间的尖锐矛盾,造成了今天教育理论研究的尴尬局面。

      二、对好理论的呼唤——理论建设和教育实践的需要

      迪尔登在其《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什么样的理论能够向教育实践提供最多的帮助,这是一个真问题;而教育理论是否能够提供帮助,这只是个假问题。”[4] 的确,我们迫切需要向教育实践提供最多帮助的教育理论,然而,这样的好理论却少之又少。好理论的匮乏,一方面说明教育理论研究不是一项简单的意识形态的思辨,而是一项极具复杂性的社会实践性理论活动,需要理论研究者具备敏锐的批判意识和锐意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说明当下的理论研究或多或少地脱离了教育实践的发展,缺乏对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了解,更缺乏深入的探究与说明,以至于支配教师实践行为的不是理论,而是积习已久的教育上的惯性行为。[5]

      教育理论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它通过阐述和论证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行动准则为教育实践制定理性的原则,从而改进和指导教育实践。[6] 这种实践性的教育理论,最大的功能就在于指导实践。它应当是教育实践中最需要的理论,也应当是教育实践中最有用的理论。这正是教育实践渴求好的教育理论的根本所在。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都需要好的教育理论:只有好的教育理论,才能不断巩固和提升教育理论研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也只有不断接受好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和帮助,教育实践才能不断得以发展和深化。

      三、好理论的标准——理论的规范性、真实性、可行性、有效性

      好的教育理论的标准是什么?吴康宁先生在其《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一文中认为,教育研究者应该研究“教育理论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改善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且研究者本人也有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的“真”问题,并进一步指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的标准,应当不论对于教育理论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改善来说,还是对于研究者自身的发展来说,都应是“真”问题;是同时符合“外在标准”与“内在标准”、“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或“利他性标准”与“利己性标准”的问题。[7] 只有对“真”问题进行研究,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好的研究成果。对好的教育理论而言,研究“真”问题,只是一个前提、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其全部。笔者认为,好的教育理论应该具备以下基本属性:

      1.理论的规范性。理论的规范性指理论应当符合一定的规范和规则,符合一定的理论范式。罗伯特·G·欧文斯认为, “‘理论’是指经过系统组织的用于解释所观察现象的知识。”[8] 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也认为,“理论必须超越具体情形和事件,寻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过程。”[9] 理论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理论必须是规范的,构成理论的概念、术语及命题等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规范,必须符合逻辑等方面的规则。这种合规范性、合规则性是理论之所以成其为理论的充要条件之一。

      2.理论的真实性。理论的真实性指理论在实践中的真实可靠程度。波普尔指出,当允许进行证伪时,一个科学假设的生命力在于它没有被证伪。[10] 是的,一个真实的理论,其生命力就在于它是真的,是“没有被证伪”的。范登堡认为,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使其获得自尊,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道德的人,并不断增强自己的理性和信心;而且要建立一种关于公正和道德义务的、具有主体间性的有效地理论,学校课程中必须渗透进一种建立在人类存在基础上的、关于真理的理论。[11] 只有“真实”,教育理论才有可能被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所把握,才有可能对教育实践活动产生有效的促进和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