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学术发展史,既是西方教育学学术话语的引进史,也是西方教育学学术话语的重构史,更是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转型与融通史。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新时期,中国教育学既面临“无话可说”“有话难说”“说了不信”“说了传不开”等话语窘境,又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走向世界教育学之中国话语自觉的机遇。直面走向世界教育学的“关系之难、接轨之难、贡献之难、认同之难”[2],如何从中国最真实的教育实践变革和最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特点、预测新趋势,提炼具有“宏纳众流气象”的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提升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公信度、显示度和影响度,为促进世界教育学体系的发展提供“中国话语”“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是中国教育学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紧迫时代课题。 一、作为教育学“思想学理表征系统”的话语体系 作为个体或群体言语交际的成品,“话语”原本指“说出的话”或表达的“修辞手法”。经过社会化的概念转向后,“话语”更加强调语言或言语的社会功能,是主体思维意识、价值立场、意识形态和精神风貌的外化形式,蕴含表达与接受、理解与诠释、批驳与认同等多重认知关系及“源与流”“内与外”“情与理”等多种辩证逻辑。体系是由若干相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结而构成的整体系统。对于学科而言,话语体系是按照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标识性语言符号构建出来的思想学理表征系统,是概念术语、思维逻辑、理论内涵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体,具有可对话性、可理解性和可传播性。 教育学理论是知识的系统呈现,教育学话语是理论的外化形式,教育学理论可以转化为但并不直接等同于教育学话语。构建教育学话语体系的一般路径需要“遵循话语及其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反思话语体系发展的功能作用和时代语境,把握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历史性和世界性、主体性和公共性的矛盾和张力”[3],表现为话语主体在观察或体验现实教育生活后,选取适切的词汇建构核心概念,探寻概念术语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构建逻辑论证链条,通过教育实践检验理论话语的真伪性、适切性和可信度,随着教育实践的探索与理论话语的演绎而在更大范畴内实现融通转化,最终形成一种开放的话语体系。 话语不仅表征现实,而且构建现实。在强弱分明的“中心—边缘”时代,强势话语天然具有维护自身合法性且拒斥弱势话语生成与传播的本能,同时通过话语输出改造甚至殖民弱势话语,达到话语的一元化与趋同化,这是隐匿在不同话语之间的霸权逻辑。对中国教育学而言,“教育学”概念是“舶来品”。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西方教育学将诸如孔子教育思想等仅视作伦理教条或教育经验,而非学科命题或理论判断,不断引发“中国教育学合法性”的讨论。 纵观教育学的中国发展史,以“说其所是”的方式证明中国教育学的合法性,是每一位学人化解“中国教育学”内在焦虑的话语情结。中国教育学人开始用西方教育学的概念、命题、表述、范畴和框架来构建中国教育学的话语体系,试图探寻一条重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道路,创生一套意义生成和表述的方法和学术规则,但却存在未能认清西方教育学概念的话语本质而望文生义,甚至产生误解和误用的现象。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立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清思西方三千年“学科观”,对“教育”概念提出了诸如“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等中国式表达,蕴含整体综合、弥漫渗透、融通转化等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具有自身独特且确定不移的内在品格与特质,不能因其还在发展过程中或不完美,就否定它的存在。 话语体系的生成并非“命名”的标新立异,它包含独特的思想观念与价值预设。良好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具备概念规范、论证科学、范畴清晰、逻辑严密、解释有力、思想深厚等特征。教育学的“中国性”是在话语中被分割、想象、描述、勾勒和构建出来的整体特质,我们需要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进行合理推演,形成一种围绕清晰逻辑主线而不断生发的话语关联系统,摆脱概念术语的随意堆砌或机械罗列,不仅要赋予教育学话语体系以形式之美,更要赋予其承载教育价值、表达教育思想、勾勒教育图景的意义之美。 把握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内涵,至少需要关注四个层次:首先,是事实层次,指向中国教育现实存在的景象,既是逻辑推理与学理归纳的基础,更是解释“属于中国”现实性和合法性的前提;其次,是逻辑层次,指向中国教育学学理发展的论辩范式,既要合乎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要浓缩与凝练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表达;再次,是价值层次,指向中国教育学蕴含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传统,既包括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涵括对教育转型性变革的价值总结与期待;最后,是表达层次,指向教育学中国话语的诠释方式、表达形式与传播路径,既要反映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也要符合国际教育话语言说的基本规范,以获得世界教育学人的了解、接受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