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价值观的论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崔瑞霞,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太原 030000);石中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育价值观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回答“为谁办教育”“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一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关于教育价值观的系统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价值观的论述,是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更高期盼,回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内含着教育价值立场、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追求、教育价值目标、教育价值标准和教育价值原则六方面内容,构成一个系统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系统学习和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价值观的论述,对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引领各类教育价值思潮、落实各项教育改革重大决策、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3 期

字号: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对党的二十大后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服务和支撑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价值观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回答“教育有什么用”或者“教育对谁有用”,即“为谁办教育”“为谁培养人”一类的问题。[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其中有关教育价值观的论述是其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价值观的论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深刻回答新时代“为谁办教育”“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价值观的论述,对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落实各项教育改革重大决策、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价值观的论述的形成基础

       马克思(Marx,K.)、恩格斯(Engels,F.V.)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价值观的论述,反映了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的实践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同时回应了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

       “新时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定位,标志着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想的新征程。“时代越是向前,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就越发强烈,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的期待就越发迫切。”[3]迈入新时代,教育发展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相适应,不断提高服务以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从经济发展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4]。在此过程中,无论开发新兴产业还是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经济体系,都对科技、人才尤其是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发挥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人才,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为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将教育领域尤其是各类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积极有效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科技经济、创新经济的迅速发展。

       从科技发展看,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5]当前,我国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引领新型产业发展、推动生产力提高、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存在原始创新力不强、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就要求,新时代教育发展要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提高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从文化发展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6]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求教育在发展中坚持和培育文化自信自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积极传承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同时积极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从对外开放看,新时代我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7]。这意味着,要在更高水平上实施对外开放,在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方面发出中国声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强调教育发展要积极走出去,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服务国家外交以及推动国际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价值。

       (二)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更高期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已经由追求吃饱穿暖这一较为基本的需求升级为更加注重精神追求,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与品位,更加注重实现全面、个性、多样化的发展,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8]。另一方面,不可回避“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实际问题。总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同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几方面。新时代,国家要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作为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进一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与主要方式。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教育资源历史积累不足,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总体条件还不是很理想,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办学条件标准不高,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9]。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待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回应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教育的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