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8X(2002)02-0094-07 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是伴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而发展的。它萌芽于20世纪二十年代,在六、七十年代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思潮,并开始流行起来。各种各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学校教育的性质、职能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对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其基本观点有哪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关系如何?怎样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的研究动向,了解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一、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二十年代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1917年,俄国抓住这一时机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在随后的几年中,芬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波兰等东欧国家也先后革命成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而当中、西欧的一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本国的工人革命运动,准备迎接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全面胜利时,迎来的却是革命的失败,马克思所预言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总体革命未能实现。在这种背景下,中、西欧国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与欧洲革命运动进行理论的思考,试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重建马克思主义,这便产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G·卢卡奇、K·科尔施和A·葛兰西,他们认为欧洲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客观条件即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成熟,而在于主观条件即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不成熟,因而主张将研究中心从客体转向主体,从经济领域转向意识形态领域。这个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要偏重于研究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教育问题,例如,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霸权的概念,认为教育是争取霸权的武器,学校是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机构,主张通过教育提高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和素质,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的历史渊源。 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传播开来,并与这些国家流行的哲学思潮相结合,出现了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M·霍克海默、T·阿多尔诺、H·马尔库塞、E·弗洛姆、L·阿尔都塞、G·德拉—沃尔佩、W·赖希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当代资本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正统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用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来重新解释或重建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给予教育以更多的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的内容日渐丰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多对各国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极为不满,认为既有的教育是一种加重人的异化和“单面性”,使人“愚化”的教育,培养的是符合资本主义社会机器需要的公民,而不是“完整的人”。同时,他们还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及未来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了展望。 从20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六十年代末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新左派”运动及学生造反运动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旗帜,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声名大振,进入鼎盛时期。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大发展相呼应,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也日渐成型,这个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已经从欧洲转移到北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教育视为增强国防实力、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平等的重要手段,纷纷增加教育投入,对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一度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正当人们期待着教育神话出现时,等待人们的却是令人失望的结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西方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教育发展迅速从“黄金时代”坠入“冰川时代”,大量的教育投入看不出效益,形形色色的教育改革也未能奏效,教育改革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平等。在这种背景下,S·鲍尔斯、G·金蒂斯、P·布迪厄、H·吉鲁克斯、M·阿普尔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阶级斗争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形成了再生产理论(具体又包括经济再生产、文化再生产和霸权—国家再生产三种理论模式)和抵制理论两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流派,其理论既涉及教育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讨论了教育变革与机会均等、个人发展的关系,基本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