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22)04-0029-08 一、中国艺术起源和早期演进应当如何研究和书写 关于人类艺术的起源和中国艺术的起源,论著甚多,但方式大致相同,都以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形成的美的艺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七大门类为基本结构,到原始时代和早期文明中寻找相关资料,以形成与美的艺术相对应的所谓的艺术的起源及其早期演进。用这一观念写出的艺术史,突出了在今天已成全球共识的艺术观念,从物质形态上讲,有其历史来源。这样的艺术史,自有其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人类的艺术观念,在美的艺术出现之前,与之甚为不同。简而言之,在西方的文艺复兴之前,在非西方进入世界现代进程之前,是一种泛艺术观念,即艺术这一语汇所指涉的既包括美的艺术的内容,也包括今天看来完全不属于美的艺术的内容。如在古希腊,τεχνη(艺术)一词,将理发之艺、制衣之艺,以及天文、几何、逻辑都归在其中。在中世纪,art(艺术)一词包括两大类:一是mechanical art(机械艺术)七大类,即编织、装备、商贸、农业、狩猎、医学、演剧;二是liberal art(自由艺术)七大类,即语法、逻辑、修辞、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同样,中国最早对艺术作体系总结的《周礼·地官·保氏》呈现了六艺体系:礼、乐、射、御、书、数。这样,对于中国的艺术起源及其早期演进,可以形成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是按照美的艺术结构,在早期文化中去寻出与之相关的材料,组成一个中国艺术的起源及早期演进史;另一个是以《周礼》六艺为基本结构,去找与之相关的材料,组成一个与前一个体系相差甚远的中国六艺的起源与早期演进史。后一个体系,对于理解由美的艺术形成以来并成为今日中国艺术观念——也是世界的艺术观念帮助不大,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泛艺术体系和观念却甚有教益。 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要回到古代的语汇,是单音节词“艺”,而非双音节的词汇“艺术”。因此,严格地讲,在中国古代应当讲的是艺的起源及其早期演进。另外,中国古代之艺,并不仅是《周礼》中以礼为主的礼之六艺体系,从先秦到清代,艺的观念在主潮上不断变化,有两汉兴起的,与《周礼》不同的儒学的以文为主的文之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有魏晋以来正史中的“术之艺”,由卜筮、医巫、音律、相术、技巧五大方面构成的体系①;有唐宋以来士大夫们以庭院为主形成的以诗、词、文、茶、香、文房、文玩、花木为结构的“玩之艺”;有两宋以来以瓦子勾栏为核心兴起的以伎乐、百戏、角抵、戏曲、说书为结构的“伎之艺”;有从《考工记》起就有总结,到宋《太平御览》之后潮流愈盛的“工之艺”。以上的六个方面“礼之艺、文之艺、术之艺、玩之艺、伎之艺、工之艺”,都可以在远古中国找到与之相关的材料,组成一个甚有特色的中国型的艺的起源及其早期演进。在这样的呈现中,虽然美的艺术的内容结构都有,但只为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部分与美的艺术无关,却彰显出中国之艺的起源及其早期演进的实际,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的特色。这样的阐述,虽然更接近中国之艺和中国文化的原样,但对于今天的艺术来讲,艺术之外的内容太多,又易淆混(从今天的知识体系看来存在的)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因而写中国古代的艺之起源与早期演进会面临两难。只以美的艺术的内容结构去写,会割裂一些内在的关联和遮蔽原有面貌,若按原有面貌去写,用今天的知识体系和艺术专类来看又不是艺术史,比如写一大堆正史《艺术传》“术之艺”中的卜筮、医巫、相术的起源与早期演进,在具有今天艺术观念的读者来看,总会有离题之感。然而,中国古代之艺又确有自己的起源特色和演进原貌,完全不管原貌,会偏离历史真实,易陷入理论偏差。然而,世界文化之所以由文艺复兴之前的泛艺术体系进入文艺复兴之后的美的艺术体系,是由人类知识演进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理解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和美的艺术的基本精神,可以更好把握如何在中国之艺的起源和早期演进中既顾及本有原貌,又抓住内在精神,既让人知晓中国之艺原来如此,又使人体悟中国之艺演进到今天的观念本有中国艺术和人类艺术的内在规律在其中。当然,这是一个非常难的研究,本文对这一研究作初步尝试。 中国之艺的起源,与中国人的出现及最早的石器制造和生活营造紧密相连,并由之而生。但由之而生的中国之艺在观念上是怎样的,在文字产生后方突显出来。文字的出现虽然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但文字所代表的观念,却与思想的长期流传和深层积累相关联。如果说,中国之艺的产生,按考古材料和后世文献追述,是在石器技术制造开始的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各类技术中萌生的,那么因技术本身的精巧和由技术运用而来的神奇以及二者的结合,则进一步产生出艺的观念。如《庄子》一书,与远古之艺多有关联。《庄子·徐无鬼》中的郢人“运斤成风”,是因工具——斧的运用而产生的艺的效果和观念;《庄子·养生主》中齐人“庖丁解牛”因解牛的技之高超而充满了由技而道的“踌躇满志”,内蕴着艺的观念。由此可知,后来产生的文字之“艺”,与远古各时代的考古材料,应有一种内在的关联。远古之人,是如何组织和形成自己的艺的观念的?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按照艺术与文化的一般规律,对远古的考古材料进行梳理和排列;另一方面,通过文字产生后的“艺”字,以及与艺相关的文字和文献,将之与考古材料关联起来,梳理出中国之艺的起源和早期演进的大线。总之,中国之“艺”的起源与早期演进的原貌研究,建立在三大观念基础之上:第一,中国三千年前方产生的具有特色的文字内蕴着一万年前乃至更早的文化内容,可以与更早的考古材料关联起来;第二,中国人形成的虚实—关联—整体型思维方式,使文字与文化之外的材料有一种紧密关联,这在伏羲观天地和仓颉造文字的叙述所具有的同构性中透露出来;第三,虚实—关联—整体型的思维所内蕴的逻辑,可以从泛艺术中突显出艺术核心。 中国之“艺”繁体字为“藝”,又可追溯到“蓺”和关联到“槷”,再溯源到甲骨文的“埶”。从文字上讲,中国之“艺”的起源和早期演进,就是从“埶”到“槷”和“蓺”,最后到“藝”的历程。最初的“埶”有怎样的内容呢?且从文字分析入手,再关联到考古和文献,以艺术和文化的基本内容、演进规律为大框架,参照中国古代的思维规律进行分析。 二、“埶”:“藝”的最初之字及其内容 中国之“艺”的起源,从历史本身讲,就是从石器、弓箭、岩画、木器、建筑、陶器、漆器、玉器等制作技术中产生,但远古人是怎样把这些技术之艺综合成一种思想观念的呢?从古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些线索。如前所述,艺最初的字形为“埶”。此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如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