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共同富裕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复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在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面向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共同富裕以及教育的作用被赋予更加深远的中国特色的新涵义。面向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求,教育在深化教育公平正义、创新高端人才培养、优化教育结构体系与发挥教育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作用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立足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全面深化教育公平与教育共享发展;聚焦人力资本开发,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精准调整与优化教育结构,特别要发挥好教育在促进精神共同富裕方面的独特作用,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教育强国建设。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12 期

字号:

      当前,教育发展正在进入促进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阶段。在“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用好蛋糕”三个方面,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讨论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必须超越单一的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范畴,把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语境下通盘考虑。

      一、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价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是“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以及“用好蛋糕”的战略性基础。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旨归与中国特色文化土壤。共同富裕的要求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人民立场与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中心的思想奠定了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早在1953年1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就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要求。[1]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2]的重要论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小康社会”的理想,又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

      面向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共同富裕以及教育的作用被赋予更加深远的中国特色的新涵义。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一个核心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是全盘西化,更不是欧美化,而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可能是现代化先发国家所采取的资源掠夺式开发支撑的现代化,更不可能是老牌的发达国家的侵略式、殖民式、掠夺式的帝国主义模式的现代化;而应该是一种依靠教育实现人力资源全面开发支撑下的共享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文化底蕴的一整套政策与制度体系。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条件,必须以共同富裕作为核心价值,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努力推动实现勤劳创新致富、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和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在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厘定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指标、推动教育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现代化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条件,能否促进共同富裕是根本性指标。

      (二)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性基础、“快变量”和“先手棋”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具有战略性。教育是“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及“用好蛋糕”的战略性基础、“快变量”[4]和“先手棋”[5]。

      教育是推动“做大蛋糕”的关键要素。教育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大、质量越高、结构越合理、社会越发达,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大。新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关系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水平,关系人才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提高。教育能快速有效地通过改善专业结构,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更全面发展,是推动生产力跃升与积累国民财富的可持续性、战略性动力。

      教育对促进“分好蛋糕”具有决定性作用。现代社会的教育对社会分配具有决定性影响。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人有能力、有机会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分配,从而加快社会流动,改变固化的社会结构,打破先天因素形成的人与人的差距,快速有效推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特别是在培养人们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在三次分配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慈善意识的过程中,现代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通过提升共同富裕的社会认同,倡导与教化高收入群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有效推进社会分配特别是三次分配。

      教育是促进“用好蛋糕”的最有效催化剂。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丰富物质财富,更要丰富精神财富,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均衡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6]是共同富裕的最高境界。教育是塑造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引导精神生活价值方向的重要活动;是将文化基因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在价值观引领、涵养精神、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社会成员如何用好所分得的“蛋糕”,也是与“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同样重要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实现全体人民精神、文化、信仰与价值观的现代化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处理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更加重要、更加迫切,以更加高尚的精神生活、文化价值和理想信仰引领国家社会发展更加重要、更加迫切。现代化教育的立德树人恰恰是达成这一任务目标的系统有效途径。由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过程性与长期性,教育是前瞻性、先导性的社会事业。实现共同富裕,教育是必须发挥主动融入、主动引领、主动创新作用的“快变量”与“先手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