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结构及其分类发微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士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在职博士生。(邮编:200062)

原文出处: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从哲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深入地分析了“结构”一词的内涵,并对教育结构作了重新界定和分类,认为教育结构是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构成方式。教育结构可分为固有结构和派生结构两大类。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结构问题在我国已有的研究甚多,然而通过分析,发现其中模糊之处却不少。本文试图从哲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教育结构进行新的深入的探索和分析,以祈理清脉络,除弊去纷,探教育结构之微,可否如意,当请诸位同仁斧正。

      一、教育结构的界说

      探讨“教育结构”离不开对“结构”的认识,溯本求源,我们当从“结构”的定义述起。

      (一)“结构”溯源

      “结构”一词原本是一个工程术语,17世纪以前,仅限于建筑学,随后扩大到解剖学和语言学。到了19世纪,H ·斯宾塞又将“结构”一词从生物学引用到社会学。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术语广泛地被用于数理逻辑、科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物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等学科、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结构主义思潮,但正如皮亚杰所言:“大家说到的种种‘结构’,所获得的涵义越来越不同。”(注: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页。) 例如,语言学家过索绪尔认为,“系统”的概念就是“结构”的概念。他说:“语言的符号系统其实指的就是语言的结构。”(注:李青宜:《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这种将系统的“整体”当作“结构”,使“结构”的内涵扩大了,导致系统与结构不分。也有学者认为,事物的共同特征就是事物的结构(注: Barbara Benhan The Deep Structure of Schooling Phi Delta Kappen,December1987.作者认为,课堂的物理一致性(Physical Uniformity ),教育决策、计划、教法的全面控制导向(Overall Control Orientation),课程与作息表的普遍类似,依赖考分作为“成功”测度,以及分轨的做法等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就是学校教育的深层结构。)。将事物的特征当成事物的结构,是把事物的结构与事物的本质联系起来,将“结构”看成事物本质的表征。《辞海》中认为,“结构”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结构即各部分的配合、组织。如物质结构、工程结构、文章结构;二是自然辩证法的术语,同功能相对,指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注:《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7页。)这两种解释将“结构”置于特定的语境,因而较易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可以说,关于结构的理解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那么,到底如何理解“结构”呢?

      (二)哲学的理解

      其实“结构”是哲学上结构主义的核心概念,那么结构主义者对“结构”如何解释呢?

      法国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一种“结构”是由一种符合几项特定要求的模式组成的,这些要求是:

      1.它由若干部分组成,其中任何一种变化都会引起其它成分的变化。

      2.应该有可能排出在同一类型的一种模式中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3.能预测出它的一种或数种成分发生变化时,模式将出现怎样的反应。

      4.使一切被观察的事实都成为直接可以理解的(注:参见徐祟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在他看来,“结构”就是理论或模式,是一个一般原理间的逻辑关系系统。“结构”术语“与经验现实无关,而是与经验现实后面建立的模式有关”(注:转自Peter M.Blau,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Social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Social Structure,in Peter M.Blau(ed),,The Free Press,1975,p.220.)。

      皮亚杰则认为,“结构”是一种关系的组合,其中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依赖是以它们对全体的关系为特征的, 而且任何“结构”都包括有3个特征: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整体性是指组成一个“结构”的若干成分是“服从于能说明体系之成为体系的特点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把不同于各种成分所具有的种种性质的整体性质赋予作为全体的全体”(注:皮亚杰:《结构主义》,第3、7、8、2页。)。这说明结构的成分之间具有内部融贯性、有机性,而不是一些简单相加的联合关系。转换性意指一切已知的“结构”都是一些转换体系。“结构”不是静止的,转换规律在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发展,如果“结构”不具有转换性,“它们就会跟随便什么静止的形式混同起来,也就会失去一切解释事物的作用”(注:皮亚杰:《结构主义》,第3、7、8、2页。)。自身调整性就是指一个“结构”是自给自足(即守恒的)和封闭的,能由其本身的规律进行调整。“一个‘结构’所固有的各种转换不会越出‘结构’的边界之外,只会产生总是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该结构的规律的成分”(注:皮亚杰:《结构主义》,第3、7、8、2页。)。因而,“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注皮亚杰:《结构主义》,第3、7、8、2页。)。在皮亚杰看来,“结构”成了由具有整体性的若干转换规律组成的一个能进行自身调整的图式体系,这是一种跳出经验框框(注:皮亚杰认为,“在英美,大凡谈到结构,涉及的总是可以观察到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这种倾向相当普遍”(《结构主义》,第71页。)他认为应该跳出这种经验框框,使结构形式化,在这一点上,与列维·斯特劳斯有相似的意见。)的形式化的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