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论的审美之维

作 者:
张晶 

作者简介:
J1.5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之后,“单元大概念”一时间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热词.什么是单元大概念?单元大概念教学有何意义?如何进行单元大概念教学?梳理并澄清这些问题,既可以正本清源,引领一线教师走出“跟风”误区;也可以追根溯源,进一步理清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途径.本文主要针对一线教师的实践困惑及诉求,在探究单元大概念的内涵及教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尝试阐述单元大概念教学设计的一般路径.

      一、单元大概念的内涵:知识之上的识知

      英文“Big ideas”时下被译作“大概念”“大观念”“大观点”“大理念”“大思想”等.当然,“大概念”也被不同的课程理论家称作“代表性概念”“抽象概括”“有意义的概念工具”等.埃里克森认为有两种“大概念”,一种是跨学科进行概括而成的“宏观概念”,一种是对学科或学科主题归纳出的“微观概念”;并建议为了确保理解的深度,大多数单元概括要使用“微观概念”.常用的人教版教材多以主题划分单元,对单元主题进行概括而生成的“微观概念”,我们称之为“单元大概念”.

      学校课程一般有三种主要的成就水平,一种是表层知识掌握.一般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理解;一种是深层理解,即观点和观点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及如何延伸到其他理解的;一种是概念性思维,即将表层知识和深层知识转变成能够生成新的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的猜想和概念,这后一种就是大概念.大概念之“大”是相对于种种零碎的“小”的基础性概念或孤立性知识而言的,它是建立在某一领域众多信息及片断技能之上的总结性认识和根本见解,回答了“知识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具有总领性;同时,它也具有生成性.它既是在一般性知识之上创生的属于学习者个体的新知,也是用来创造性理解一般性知识的“透镜”.因此威金斯等人提出“大概念”必须用完整的语句进行表述,进一步强调“大概念”是思维的产物,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或已有事实,而是教师或学生通过深入探索某一领域的内容而做出的重要揭示,具有深刻性.

      其实,杜威在如何讲课及思维训练的论述中,早就以“总结”一词阐述过“大概念”,认为“总结”的意义在于将概念从单一的情况下解放出来而生成自由概念或通用原则,自由概念或通用原则就是流动的思想,会自动地寻求运用之处,去解释和指导行为.杜威强调“大概念”是“自由的”“通用的”“流动的”,指出了“大概念”的本质属性——普适性,这一属性使得大概念所属领域知识纵向贯穿、横向联系,孤立、零星的事实、命题、概念、原理等变得富有意义而成为“活”的知识.

      单元大概念体现着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是学习主体在参与世界的过程中实践、创造、生成的理解、经验,而不是与人对立的仅需记忆与积累的客观事实与绝对真理.因此,学生在知识面前是能动的探索者、创生者,教师在教科书面前是积极的创造者、建构者,教师和学生都要为教与学的成功负责,都是单元大概念的提炼者、发现者.单元大概念呼唤智慧型的教师和主动学习的学生,单元大概念是知识之上的识知.

      二、单元大概念教学的意义:实现真正的理解

      新的认知科学强调理解性学习,认为“理解”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什么是真正理解呢?理解是人脑为了理解众多的、零碎的知识而进行的抽象概括活动,在构建知识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框架或掌握大概念,从而实现知识的广泛运用.可见,建立大概念是真正理解的标志,反过来说,实施大概念教学的目的是实现真正的理解.

      “大概念”是真正理解的代名词,它是学习者超越事实性知识而获得的“要领”“内核”,而“要领”“内核”一旦被提炼出来,便在相关知识领域具有开解任一知识的效用.格兰特·威金斯说理解来之不易,它是被“揭示”——探索和思考出来的,并非“自动”得来,因为需要理解的内容通常不明显.需要理解的内容大多情况下被教科书有意无意地遮蔽,学生需要掀开教科书按一定逻辑编排的课程内容探寻深藏于其中的奥秘——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进行深入概括,形成推断.所以任何理解都带有个性化色彩,或者说对于同一内容学生的理解不可能整齐划一,这与认知心理学的认识是一致的.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是新知识或新信息进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适当部位,也可以说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图式将新知识进行同化而使原有图式得以重新建构.这个图式是怎样的?重构后发生什么变化?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表征,因此,理解是教不来的,它必须是学习者个体的心领神会,即在大概念产生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使原有的认知图式主动重构、再生.

      真正的理解还意味着实现迁移.迁移是指学习者面对新的困境能够机智高效地、独立地从知识库中提出需要的经验并加以应用,其中关键必然在于知识库.如若知识库是知识的存储场,各种孤立的知识毫无章法地散乱堆积,临场应用很难做到随用随取;相反,如果知识存放具有内在机制,形成具有良好组织化和易于提取的知识体系,应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建构知识体系并非指简单呈现知识之间的从属或衍生关系,这些关系虽然能对知识进行必要的区分与连接,却不能帮助学习者现场回答“这时应该用哪个知识或技能”“这时最有效的策略或方法是哪个”等这样的问题,只有建立在这些关系之上的大概念做得到.首先,大概念如同神经中枢,使某一领域的知识关系化、网格化,位于每一关节点上的知识都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临用时随时激活;其次,大概念使处于网格中的知识条件化、情境化,以“如果(情境怎样),那么(如何)”的形式优化规则、原理的应用,学生知道何时、何地、用何策略等解决问题,一旦受到复杂情境的刺激,就能识别、调取、整合有关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