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中华文学通史》导言

作 者:
张炯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璀灿文明的古国之一。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过一代又一代灿烂的文学景观。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和原始诗歌,到《诗经》、楚辞和诸子百家的散文,以迄汉唐以后涌现的大量作家作品,无论是乐府、汉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元、明以来的戏剧,无不名家辈出,佳作连篇,有如峰峦叠现,云蒸霞蔚。至于近代百多年来,尽管国家民族遭受侵凌,随着仁人志士不断振臂而起,救亡图存的呼声伴随革命的风雷震撼神州大地,文学从古文诸体裁的衰落中也如火中再生的凤凰,以焕然一新的身姿翩翩飞舞,重又呈现蓬勃的生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经历空前未有的深刻变革,文学经过新的时代的洗礼和痛苦的蝉蜕,更迎来了新的繁荣。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几千年连绵不绝的丰富多彩文学传统的少数国家之一。历代我国文学的出色成就,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各兄弟民族所共同创造的。

      在迄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内,自古便居住着许多民族部落。作为今天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本身就是历史上许多民族部落逐步融合而成的。先前它是古代生活于中原一带的华夏族。当时华夏族的史籍把活动在他们四方的民族部落分别叫做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实际上,东夷又细分为鸟夷、莱夷、淮夷,生活在从河北、山东到江苏长江以北的地带;被称为南蛮的民族包含长江以南的越族、苗族、濮族等多种部族;被称为西戎的则涵盖生活在西北和西南的羌、氐等民族,自然也包括后来被称为回纥、吐蕃等民族的先人;而被称为北狄的则有活动于北方和东北广大地区的貉族、肃慎族和后来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族的祖先。据考,作为古代华夏族始祖的炎帝和黄帝的部族,前者原是西戎分支的羌族,进入中部地区后,与来自南方的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不断发生冲突,被迫退到今天华北的涿鹿之野,得到来自西北的黄帝族的帮助,打败了蚩尤,才建立了炎黄的部族联盟。但后来炎帝族又被黄帝族打败。这些部族的子孙在中原、华北地区就逐渐融合为后来的华夏族。在漫长的历程中,生存于今天中华大地的古代各民族既互相征战,也互相交融,政治、经济、文化都不断有密切的来往,随着子孙的繁衍,有些民族迁移了,有些民族出现了分支,于是便逐步形成了构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汉、满、蒙古、回、壮、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兄弟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也都为辉煌的中华文学不断增添耀目的光辉。

      我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诗经》是春秋时代经孔子选编的。作为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的部分便收有周代十五国的民歌,它的产地就超出原华夏族的地区。而我国的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是楚国人。当时楚国被中原华夏视为“南蛮舌之邦”,多属古三苗,荆蛮的地域,其风俗文化和语言都与中原地区有别。而长江以南曾与楚争雄的吴越,其先民,史载有“断发文身”之俗,与中原民族也有差异。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统一。乃至自汉至唐,中经魏晋南北朝,既存在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汉族统治势力进入其他民族地区的状况,也出现北方和西北各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原在中原的汉族不断向四方迁移的状况,还出现其他地区的民族进入中国地区的情况,从而使中华各民族在更大疆域内进一步融合。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不独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意义,也带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这样,参与文化交往和文学创造的,就不仅仅限于华夏族或汉族。唐代李氏皇朝建立后,不仅册封内附民族的君长,还任用多民族官员,文化上更有涵纳百川的气概。自唐至清,北方游牧民族在关内相继建立王朝的便有辽(契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清(满族)。这些民族与汉族杂居,且有滞留福建、两广、云贵各地的。正是在各族人民分处各地又相互交流和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千百年来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都有丰富的民间口传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不但汉族拥有大量的作家和作品,各兄弟少数民族也涌现了象藏族、蒙古族的《格萨(斯)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长篇英雄史诗;还涌现了象维吾尔族《福尔智慧》、蒙古族的《蒙古秘史》等许多著称于世的作品和许多卓有贡献的作家。进入近现代,各民族文坛尤人才辈出,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随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真正实现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迄今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差不多都已拥有自己相当数量的作家群。他们以自己各具民族风采的文学创作,为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学作出新的贡献。

      当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别和不平衡,其中也包含历史上各民族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学贡献自也有所不同。占有我国人口十分之九以上的汉族,由于它的经济、文化各方面比较发达,它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有更多的贡献与影响应是自然的。但其他民族也以各自的文化和文学特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象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傣族、苗族、彝族等诸多兄弟民族的史诗创作,便堪称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如马克思所说:“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1)]因而各民族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它们都有难以重复生产的文学艺术之作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学难能可贵的珍品。象藏族史诗《格萨尔》近百部,长达百万行,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毫无疑问,各兄弟民族史诗都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骄傲!在民间文学方面,无论神话、故事、传说还是歌谣,少数兄弟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作品,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还得到精益求精的不断加工,从而也构成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

      在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还使有些文学作品成为多民族的共同创造。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在许多民族中都存在。南方有些民族还共有关于盘瓠的传说。这些神话传说的同中有异,既说明它们有着同一文化源头,在后来历史的发展中又各有创造。楚辞对于后来汉赋和其他文学创作的影响相当明显。鲁迅就指出,屈原的《离骚》比之《诗经》,“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2)]汉唐两代气象恢宏,疆域广大,各族文学与艺术的交流更为频繁。新疆考古发掘的汉简表明,汉文化在当时已远播西域。《梁书》载:高昌“国人言语与中国略同,有五经、历代史、诸子集”。[(3)]而西域的杂技、音乐和舞蹈,在汉唐更大量输入中原并被汉族所吸收。南北朝时代北方诸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无论匈奴,鲜卑、氐、羌等各族统治者都自觉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匈奴刘渊、刘聪国号北汉,刘聪乃至“年十四,穷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4)]鲜卑人建立北魏政权后,孝文帝更全面推行汉化的政策。鲜卑人的民歌也因用汉字译文记载而入文学典籍,如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由于北方民族给中原带来游牧文化的渗透,北朝文风就变得雄健贞刚;而晋室南迁,大批中原的汉人到了南方各地,受感于新的环境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则使南朝文风产生与北朝相异的绮丽柔靡特色。至于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竹枝词”,实借鉴四川巴人的民间歌谣;宋元以来杂剧的发展,与进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喜好带表演的说唱文学有密切关系;藏族和蒙古族之略有差别的《格萨(斯)尔》史诗也证明了有关作品的相互交流;近代以来,清代说唱文学的繁荣得益于满、汉等族的共同创造;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名作《一层楼》、《泣红亭》受到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影响;当代汉族诗人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借鉴和吸收有哈萨克族民歌,等等,这更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