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I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22)03-0118-09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22.03.014 美学诞生伊始便遭受巨大争议,康德接受鲍姆嘉登基于感性研究对美学学科的冠名,但反对鲍姆嘉登对“感性”的经验性理解。黑格尔进一步强化了理性对感性的统治地位,并且把美学的意义指认为“艺术哲学”,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段,美学指涉艺术哲学的主旨是明确的。因为对艺术发展难以给出有效的解释,阿多诺断言传统的哲学美学“过时陈腐”,因此“美学废退”了。如何突破传统美学、哲学美学或形而上美学的桎梏,返回感性现场,重审“感知与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情感的生成机制问题成为当代美学的共同追求。当代美学不断地向社会文化领域渗透和延伸,政治、伦理、技术、日常生活、经济以及环境等诸多问题进入美学研究话语中,形成了若干具体的美学研究问题域。技术对个体感觉方式的加速孕育于现代性经验的母体,快速的交通工具与数字媒介拓展了个体感官的时空边界,也以当下瞬间大量涌入的外部信息致使感官超载,个体逐渐丧失了对当下的深刻感受,经验的内容某种意义上变得稀薄。从机械复制时代、信息时代到数字化时代,电子义肢与数字算法开始替代肉身的体验,虚拟的电子信息流成为个体与现实生活的中介。如果说机械复制时代的技术加速仍然是高速的空间位移对感知能力的压缩,个体仍然以身体去感觉、经验并理解世界,而数字化时代则通过多种电子义肢,弱化了个体的身体体验,这种身体的缺席致使生命的意义趋向数据信息的处理计算,逐渐均质、抽象甚至难以辨识。从感觉及其意义的生成的维度,数字化时代异化了个体的感觉方式,经验的深度被削平为无质性变化的数字平面,个体经验逐步让渡为一种同质的集体经验。现实问题的需求呼唤美学在当代以新的理论形态,重返感性经验现场,锐化个体的感觉方式,丰盈生命的经验意义,感觉及其意义的研究成为当代美学的重要进路。 一、数字身体:感觉方式的新变 日常生活的数字化、虚拟化与可计算是数字时代个体共同的生活感受,数字终端广泛地渗透、填充甚至开始架构生活的各个维度,日常经验可以即时数字化处理存储,受数字算法支配,成为电子程序指令的集合。相关研究将此指认为一种不同于电子信息传输的“后数字时代”(Post-digital):“在通讯、技术基础设施、市场和地缘政治的可计算化和全球分布式数字网络引发最初的动荡之后的事态。”①数字时代在信息时代个体生活交往的电子化基础上,将语言、图像和声音经由电子界面转化为相互链接的数字空间,架构于由编程计算运行的算法逻辑之上。通过将个体深度嵌入智能模拟的网络空间,数字技术从个体的日常生活层面,改变了个体的感觉方式与经验内容。个体感觉的新变使得“数字和非数字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以至于谈论数字预设并与我们的经验脱节已经越来越没有意义,计算在它的现实化过程变成了经验、身体和物质本身”。②即时在场的电子义肢与数字算法替代身体的视看活动,拓展了感知能力的边界,光电子的传输、模拟与计算将个体经验“脱域”为全球经验。经由虚拟电子界面精准投送的信息流,不断满足、刺激并塑造个体的感官愉悦,致使感觉能力不断钝化,经验内容逐渐压缩、稀薄与抽象。罗萨分析了这种技术加速的悖论,技术的目的是“在一定时间单位当中增加行动的事件量或体验的事件量,这是因为想要或觉得必须在更少的时间内做更多事”。③技术致力于提高一定单位时间内的物质生产与信息传输的效率,但经验的意义在数字化时代却呈现不断贬值的趋势,生活内容愈发扁平化与浅表化。 身体体验是个体感觉世界的真实方式,数字化时代以光电子媒介构筑电子界面,替换前反思、强具身和个体化的感觉,经验内容简化为一种瞬间的感觉印象。以数字影像为中介感觉世界,将人与世界的视看活动窄化为视觉器官对物体感光性质的神经传导过程,这是一种人工视觉对自然视觉的切割。身体经验降格为点状光线的视网膜刺激,感觉被压缩为一个无数均质的感觉原子的机械集合,特定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倾向逐渐模糊。电子屏幕、视屏信号与计算机模拟成为个体的电子义肢,光电图像的瞬间在场替代了身体经验的在场。身体本身是一种主动赋义的感觉结构,其不仅是外部刺激的感觉印象的结果,作为一个意向性的身体知觉,外部涌入的经验对象时刻询唤个体的身体惯习予以解释并赋予意义,其粘连着个体独特的情感态度与生命体验。“观众眼睛对光线刺激的感光性并非机械地制造出来……它通过启动观众的目光而产生,因此作品真实性部分依赖于对证人眼球(也可能是身体运动)的这种求助。”④我们的目光不同于视觉机器拓印的视觉印象,作为一种肉身化的感觉方式,其根植于个体自身长久以来的生活经历,以整一的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稳定的理解。作为生命活生生的意义纽带,身体并非一种消极惰性的生理身体,其接受、组织并赋予外部感觉以意义,而一旦经由数字媒介,个体的感觉方式被无身体意向的电子义肢替代,那么个体则难以直接调动自身的生命体验,外部涌入的信息逐渐沦为杂乱的感觉碎片。 虚拟影像重塑了个体身体与真实世界的联系,鲜活的经验某种程度上开始抽象化,并最终与算法模拟的合成信息同构。经由电子义肢对数据图像的采集、传输与综合,我们难以经由身体去接触、观察并体验外部世界,空间呈现出一种“非地点”的形式,在个体的日常经验中不断收缩。⑤有学者指出“人机分离不但使数据本身发生偏差,带来结果的不准确甚至误判,也同时提出两个身体之间的博弈问题:当数字身体与物理身体发生偏差,谁才是真实性的依据呢”?⑥如果说经由电子界面,信息时代远程在线的图像堵塞了外部世界与个体的体验关系,那么数字时代则将虚拟空间置于一套数字算法之上,进一步将个体的感觉方式算法化与数字化。这种数字控制结构替换了流动生成的体验过程,“在数字世界中没有差异与转变的概念,控制与计算是数字的中心范畴,这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合并,因为数字处理不是一种交互关系……而是不同的媒体被整合在相同的技术架构中,建立在数字操纵的基础上”。⑦数字图像是一系列不连贯元素的拼贴、变形和合成,其意义的生产根植于一套算法模拟逻辑,而非个体感觉与图像内容的交融。数字技术以电子化的形式,将外部世界抽象为合成模拟的现实,个体与外部对象交融的真实场域让位于实时的虚拟图像,其背后是预先编程的电子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