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时期文学心理批评的发生发展,是由时代机遇、创作牵引、理论推助等诸多动因促发促进的批评现象。在批评实践中分延出了三个主要批评范式:以探究个体无意识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分析式、以探究集体无意识为主要特征的原型批评式、以探究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心理现象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析心式。新时期心理批评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批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关键词 心理批评 新时期 文学批评范式 心理批评,是以心理为视角,主要运用现代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作家作品及读者的心理内涵进行深入探析和评论的文学批评模式。本文拟就这一批评模式在新时期的形成和运用,进行一些初步的考察。 一、心理批评的发生与发展 新时期文学心理批评的发生与发展,首先有赖于时代的机遇。恰是“新时期”而非“文革”,为心理批评的新生和繁盛提供了必要的时代条件。开阔的视野,解放的思想,改革的现实,多彩的生活以及人道的弘扬,文化的重建等等,作为新时期逐渐生成的时代特色与时代内涵,都从不同层面上促使人们重视对人自身的探究。当“文革”这一制造假、大、空的荒诞时代终结的时候,人们愈来愈渴望直面一个真实的人类世界,尤其是人的内心世界。而作为“人学”或人文科学中显学之一的文学及其批评活动,在关注人、表现人、透视人、理解人方面,无疑具有自身优势。于是在这样的时代与文学及批评的契合中,心理批评获得了萌生和发展的时代机遇。 正是由于有了趋近理想的时代的机遇,心理批评的发生也就有可能得到创作上的牵引。在新时期开始的前几年,批评界因受习惯的思维定势及环境或理性压力的限制,常常落在创作的后面,不能发挥出批评界应有的导向作用。相反在较大的程度上要受到创作界的牵引。如当以王蒙的创作为代表的“意识流热”涌现出来的时候,批评界仍未充分意识到这种“内向化”的文学现象对于文学变革的重要意义。每每需要作家自己来表白创作的动机,说明创作的方法,申述作品的多义性。王蒙就曾写过不少创作自述兼评说的文章。正是作家的锐意探索和身兼二任的努力,牵引了批评界开始设法走出困境。一些比较敏感而渴望新知的批评家,开始致力于更新知识结构,调整批评视角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心理批评的论阈,谨慎地对当时不断涌发的意识流文学、朦胧诗及探索戏剧,作出“批评的探险”或“心灵的探险”。不过其间的拘谨也颇为明显,笼统地贬抑着创作的直觉性与非理性的态度,在批评界仍很普遍。 要改变这种拘谨的状况,必须有赖理论的推助,这是新时期文学心理批评得以发生发展的又一个动因。理论的推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外来的影响。新时期的开放使得外来人文思潮涌入了国门,除了西方20世纪奔涌不息的“心态文学”拍岸而来所造成的影响之外,在大量的理论性的译介著述中,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显示了强大的思想魅力,其中就有西方文艺心理学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直接影响。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尽管我们不同意那种将心理批评简单归结为弗氏心理分析的发生学观点,〔1 〕但我们却认定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心理批评确与弗氏学说有极其深刻的联系。二是传统的积淀。就弗氏学说来说,早在本世纪初期就登陆了,并且通过先驱者(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汪敬熙、黄秋斯、潘光旦等)及后继的作家、批评家的导引和实践,就已经将心理分析的思想营养吸纳到新文学的传统之中,引发了我国文艺性学的第二次躁动。〔2〕此外,在古代文学传统中, 从心理视角评说文学的言论也并非少见,如“诗言志”、“诗缘情”、“文心雕龙”诸说中,均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文艺心理学的内容。无论是古代传统还是现代传统,都会以积淀的方式对后人产生影响作用。三是切实的探新。在外来影响和传统积淀的作用下,新时期理论批评界逐渐活跃起来,其对文艺心理学、审美学的理论探新以及相应的批评实践,对心理批评的促发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如金开诚在文艺心理学领域中的探新,鲁枢元对创作心理学的研究,腾守尧对审美心理的描述等,都在理论批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相应的心理批评活动给予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持。而就理论与批评紧密结合的成功范例而言,鲁枢元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3 〕似可推为新时期文学心理批评趋于相对成熟的一个代表。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心理批评初具了自己的独立品格,从局部的拘束运用,进至相对自由而全面的运用,从附庸于传统批评模式的地位,转变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批评模式。 新时期文学心理批评的发生发展的动因,除了前述的时代的孕育、创作的牵引、理论的推助等方面的原因之外,现代生活的复杂(如心灵解放与精神危机并在)、主体个性的张扬(如批评家自我意识的强化及对批评个性的选择)乃至不同学科的竞争(如文学及批评对自我特性的醒觉,避免沦为政治、历史、哲学的附庸)等等,也都是不可忽视的生成之因。由此可见,新时期文学心理批评的发生发展,当是诸多动因的合力所致。正是这种合力,促发并推动着心理批评的发生发展,并在较大的程度上调整了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格局,丰富了新时期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