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22)05-0217-10 一、警惕网络媒介时代教育的“失语”:重温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口传智慧 每一种新媒介的问世都曾引发教育变革,无论是手写文字、机印书籍还是远程电视,它们所变革或重构的社会文明,总是包含着人类教育活动的嬗变与进化。时值网络新媒介对人类社会造成全面变革之际,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在线教学和网络学习,正在催生人类教育活动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教育变革,正在突破教与学的时空局限,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机会的平等。毫无疑问,网络新媒介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预示着一个更具普及性、公平性和高效率的教育新时代的到来。 在网络新媒介获得教育领域广泛认可和普遍应用的同时,相关反思也逐渐展开。有的研究者指出,新媒介时代语言作为源媒介的教益问题应得到关注。应让教育中的人继续得到语言的悉心守护和精心照料。①笔者也曾提出,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正面临师生情感疏离和人际互动匮乏的困境,网络时代的教育依旧应当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②基于此,可以认为,以网络媒介为技术支持的教育活动应当警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育的“失语”。此处所谓“失语”,即口头言语交流的欠缺,进而可界定为:在教育领域,因网络媒介冲击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尤其师生之间鲜活的、即时的、主体间的和深具启发性和价值引领色彩的口头对话的欠缺。 网络媒介时代教育的“失语”,应成为当今教育信息化变革努力避免的问题,也应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关于这一议题的研究,将因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范式或路径。其中,以媒介为视角同时秉持以古鉴今的研究策略,可通过重温东西方古典教育的口传智慧,为防治网络媒介环境下的教育“失语”提供启迪和借鉴。重温古典教育口传智慧,自然要聚焦于孔子和苏格拉底。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即雅斯贝尔斯所称世界史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给予了高度评价:“人类靠当时所产生、所创造、所思考的一切生活到了今天。在人类每一新的飞跃之中,他们都会回忆起轴心时代,并在那里重燃火焰。”③苏格拉底和孔子是轴心时代的哲学家和人类思想范式的创造者,也是东西方文化源头最伟大的教师,他们对东西方教育的影响绵延至今。因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贡献,先秦和古希腊时代的“古典教育”④,被后人尊为东西方教育的实践典范和价值标杆。 在学术研究领域,关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比较研究可谓长盛不衰,“从十八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开始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⑤。作为东方世界尊奉的至圣先师和西方人公认的伟大导师,孔子和苏格拉底一直是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比较两位先师的启发式教学或对话教学⑥,近年来亦有研究关注他们在知识形象方面的差异。⑦不过,现有关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比较,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口传文化时代的伟大教师,都是凭借口传媒介而成就古典教育巅峰的大师。虽有学者曾就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予以比较,但该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展开,并未论及教育。⑧因此可以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口传智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或者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智慧的研究需启动媒介视角,以使其获得进一步的发现。 究竟何谓媒介?媒介是“一种某物经由某个手段、工具、途径到达另一物的中介”⑨,人类借助媒介而完成信息传递、实现对话交流。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主要媒介依次为口传媒介(或言语媒介)、手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及网络媒介。每一种媒介的问世都堪称一次重大技术变革,因此,媒介亦常被称为媒介技术。最古老的媒介是口传媒介——以口头言语为信息传播的中介。⑩ 从媒介的视角看,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于口传文化时代,其教育活动所使用的唯一媒介就是口头言语。在孔子和苏格拉底之后,随着手写媒介尤其是印刷媒介的问世,古老的口传文化遭遇冲击,文字取代口头言语成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不过,在当代,以口语文化研究者沃尔特·翁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派认为,电子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将使口传文化以新的形态得到复活。(11)所以,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应做好迎接新一轮口传文化到来的准备。如此看来,重温两位先师的教育智慧,既有助于教育“失语”这一具体问题的探讨,也能够在媒介意义上回应新时代教育发展之所需。 本文将基于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活动的媒介视角比较,尝试梳理古典口传教育的主要特征——“重温教育的口传气质”。对教育口传气质的重温将主要集中于如下问题:孔子和苏格拉底如何通过口传践行其社会使命;如何在口传中开展师生互动;如何彰显口传的道德教育意义。以这些问题探究为基础,本文还将就教育口传气质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予以初步思考。 二、以口传践行教育的社会使命:孔子的文化传承与苏格拉底的灵魂唤醒 孔子和苏格拉底均选择以完全的口头言说开展教育活动,因之,他们都被尊为口传文化时代最后的大师。两位大师对于口传媒介的执着,与其旨在践行的社会使命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