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时间:基于存在论时间观的考察与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禧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100875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内容提要:

存在论时间观的发展,为重新看待教学与时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发。基于存在论时间观,时间不仅仅是资源或者过程,时间转而作为人的主体存在而被理解。基于这一假设,学习活动就是本真时间下学生的自我超越,而教学要处理好时间外部规定性与主体存在性的矛盾。人们一直都在关心应该“给”学生多少学习时间,而忽视了学生无时无刻不有着学习时间,其本身的思考、感悟和成长就是“时间”,学习时间不是外界用量化标准衡量出来的所谓的“多少”,而是学生有没有“正在”学习的状态和自我超越的实现。进而,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状态的绽出,从时间视角来看,教师可以创设自由时间,触发学生学习感悟,帮助学生超越在场时间,激发学生学习想象。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9 期

字号:

      现代学校教育以外在的时间标准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时间有序化和标准化是学校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然而,制度化学校在保障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也使得学生自然状态下的学习进程因客观时间标准而被重新组织。目前,学界出现了越来越多针对现代时间观下的效率追求、教育异化、学校治理等问题的探讨,例如,陈亚凌提出,“倒计时”制度通过塑造心灵和驯化行为的方式将学校时间观念加速传递,使学生异化为时间的奴隶;[1]张更立认为,儿童的成长过程是儿童按照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所展开的绵延创造过程,为此提出应确立尊重儿童生命“真正的时间”的教育时间观;[2]谭维智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内在时间意识,内在主观时间意识孕育了个体精神的成长,因此,不应只是从客观时间出发去考虑教育的时间安排,更应从主体的时间意识出发考虑教育真正发生的可能性。[3]一系列研究都强调了客观的时间限制和时间形式并不能成为时间对教育的所有价值所在。

      相关研究大都结合时间哲学的启发,从时间视角对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突出了对忽视学生在教育中的生长意义的批判,体现了在客观时间制度和时间压力下对学生体验的关注。其中,存在论哲学关于人与时间关系的理论不断被吸收、借鉴于教育研究中。一方面,人们超越了对时间的工具性和资源性价值的认识,不断重新思考时间的多重教育意义,从时间视角充实和丰富了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多数聚焦于教育宏观层面的阐释,重批判而轻建构,在借鉴时间理论的同时缺少对教育实践的关注。应当认识到,在学校情境中,对时间的分析不能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对于时间现实的反思应落实到教学活动的改进。鉴于此,本研究从存在论时间观视角出发,对学生、教学和时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旨在重新审视时间对学生的意义、价值,并提出适时而教的可能行动方向。

      一、存在论时间观及其教育意蕴

      (一)存在论时间观的理论流变

      近代科学将时间量化、概念化、空间化,时间被抽象为一种衡量过程的帧幅。[4]结果,时间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大的时间之流出现,时间不再是自然律动的象征,而是钟表等器械单调重复动作的象征——时间成为一个对象和客体,逐渐形成时钟时间观,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时间形态和时间制度。时间被当成不变的、可以无限分割成空间型的单位,用以操作性地衡量事物和事件,并用数字来表达。工业社会以后,时钟时间观被强化,并成为主流的时间观,时间的资源性被加强。从“时间”到“时刻”,人们赋予了时间生产价值。“时刻”使得许多社会事务有了统一的时间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社会时间秩序,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时间条件。时钟时间给人的感觉在于,每个人具有相同的时间,而时间的价值在于人们如何去利用均质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即创造效率。虽然时钟时间为近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然而,如若陷入对效率的无节制追求,人们可能就会面临更多的时间压力和时间焦虑。针对现实生产生活中的时间问题,一方面,人们批判和反思时钟时间对人生活和精神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意识到时间这一主题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价值,对时间本质和意义的思考逐渐增多,以期从对时间的理解中审视存在的意义。

      柏格森(Bergson)从哲学角度将时间和空间区分开来,提出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柏格森认为,真实的时间是不可分的连续性,时间是纯粹的绵延,不能用机械的方法去衡量,不能用某种数学化的空间场域来理解时间,时间只能借助某种非数学的和非空间的绵延来把握。胡塞尔(Husserl)认为时间内在于人的意识,时间意识总是在针对一个对象的意向性行为中产生。胡塞尔将时间概念与个体的意识相联系来说明时间的意识化存在。他提到,人的感知表现为意识的当下行为,但当下并非转瞬即逝,包括了过去的滞留和对未来的前摄。海德格尔(Heidegger)沿着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思路,从此在的存在论出发来理解时间,他回顾整个西方存在论的思想发展史总结道:“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根植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它如何根植于这种时间现象。”[5]p22海德格尔将时间性与存在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主张回到时间的本质,在他认为,时间已经不是人们平时的流俗认识,而是应将时间就作为人的存在。

      本真时间和非本真时间是理解海德格尔存在论时间观的重要概念。海德格尔根据基础存在论把时间分为本真的时间和非本真的时间,他用本真的时间解释时间的原本所是,用非本真的时间解释日常所用的时间,并用这两类时间之间的渊源关系解释时间的本源,由此真实地走近了时间。本真的时间构成人的存在状态,被称作“原始性时间”。本真时间既不是主观存在,也不是客观存在,它是前存在的,因而是本源性的存在。[6]p5自然的、物理的和社会的时间都是从这个原始时间绽出的,是非本真的时间。年、月、日等日常所用的时间是从非本真的时间中衍生的,因为它们产生于人的日常存在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在非本真时间视域下,时间被当作一种纯粹的、无始无终的现在序列,在这种作为现在序列的时间中,源始时间性的绽出性质被抹平了。而本源时间是存在者或者存在整体的涌现,而这个整体存在状态也就是人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的“存在”,不是说“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起来”,就是自己成为自己。进而,海德格尔提出了非本真时间对本真时间的遮蔽。“基于这种遮蔽,此在所允许给自己的时间就好像有许多漏洞似的。当我们回顾‘用掉的’时间之际,我们往往不再能把一‘天’集齐。”[5]p463时间“给定”在那里,人们计算时间。“而实际此在愈是特地计算时间从而明确地操劳于时间,‘时间’的公众性也就愈咄咄逼人。”[5]p46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