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论的境界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大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 桂林 541004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传统文论首先以“经”“道”为境界导引,以此促发自身的生成,形成了独特的范畴体系、话语体系和文体谱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开放性,实现了某一时代的“当代化”。其次,传统文论以“成一家之言”为精神境界,著书立说成为一代文论家的理论自觉和身份认定,是以“文章”从事“经国之大业”的最高层次。第三,传统文论以文学的博通古今为学术境界,把对文学的认识与判断奠基在文学史之上,认为文学与史学在精神上同构,文学具有立法垂宪的作用。第四,传统文论以构筑“文”的大一统为理想境界,从文体谱系、作家谱系等方面构成经、子、史、集融为一体的大“文统”。第五,传统文论以“文”而化天下(“王天下”),从而使中国古代“文”的含义呈现为由小到大的逻辑排列:文字、文辞、文章、文化。这是自古以来崇尚的“文道”,也是传统文论的最高境界。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21)12-0146-09

      境界,一般是指事物与人形成或达到的某种状态、高度及其优异的表现。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是说文学作品是讲境界的。又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①这是说做文学的学问、从事文学活动的人是讲境界的。王国维讲的都是传统文论的事,因而可以说,传统文论作为一门学问,是讲境界的。本文要探讨的是,传统文论的境界包括哪些方面,传统文论的境界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得以实现,以及传统文论究竟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一、传统文论以“经”“道”为境界导引

      传统文论以“经”为境界导引。何为“经”?“经”是作为常道而言,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古代称合乎常道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为经书,有“六经”“五经”之说。首先,传统文论以“经”为学术经验与学术资源,促发、促进了自身的生成。传统文论的第一批话语来源于经学,如在《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本是“典乐”“教胄子”的一个环节,符合“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总体目标。在传统文论中,经学的“诗言志”实现了转换,成为诗的性质的明确表达,故朱自清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又如“赋比兴”,本是经学中《诗》的表现方法,用于政治领域,即郑玄注称“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当其为传统文论所用,则为郑众所云“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②取其概指的意义。《礼记·乐记》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③此为文学物感说的先声。正是有着这样的切换或转化,立足于经学的美刺、观风与观志、主文而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三不朽、修辞立其诚等等,传统文论才能以此为核心形成自己的范畴体系、话语体系,由此具有了充分的合理性。

      其次,传统文论以“经”为文体起源,“文”的载体——文体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尚书序》云:“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④《尚书》中作为语言行为动作的“谟、训、诰、誓、命”成为文体的早期命名。故传统文论有文体“源于五经”说。《文心雕龙·宗经》曰:“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⑤这个“环”就是经学,这样各种文体都有其生成的合理性、合法性。《颜氏家训·文章》也有“夫文章者,原出五经”的说法,后世更有归类于“经”的文体谱系,明黄佐《六艺流别》把古代文体分别系于《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之下,四库馆臣称“是书大旨以六艺之源皆出于经,因采摭汉、魏以下诗文,悉以六经统之”,⑥该书“首次以选本建构文本六经的谱系”。⑦黄宗羲则以经学的“兴、观、群、怨”论诗的类型谱系,称:“兴,后世咏怀、游览、咏物之类是也”;“观,后世吊古、咏史、行旅、祖德、郊庙之类是也”;“群,后世公讌、赠答、送别之类皆是也”;“怨,后世哀伤、挽歌、遣谪、讽谕皆是也”;“古今事物之变虽纷若,而以此四者为统宗”。⑧

      以“经”的话语论“文”,转化是关键,有时是直接切换,有时运用“断章取义”的方法,把它们从经学系统中抽绎、抽象出来,于是成为学术的公共话语。传统文论从经学截取命题,并不拘泥于原义,而是创造性地解读,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开放性,实现了某一时代的“当代化”。经学的学术经验给予传统文论的榜样,或在精神方面,如诗话、词话的兴起,其漫笔而书、随意发挥、记事评诗、笔调轻松,学术以追求适志性的休闲生活的面目出现,也受到孔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影响,接受孔子提倡过一种适性有情趣的学术生活的精神传统。或在制度方面,如南朝宋设立的儒、玄、史、文四学馆,未始没有受到汉代为经学立学官的影响。或在形式方面,如评点批评,本是经学批评所首创,《朱子语类》曰:“某曾见大东莱(吕居仁)之兄,他于《六经》《三传》皆通,亲手点注,并用小圈点。《注》所不足者,并将《疏》楷书,用朱点。无点画草。某只见他《礼记》如此,他经皆如此。”⑨毕竟经学是传统学问的领导学科,经学批评的方法被传统文论所袭用,是可以想见的。

      经学典籍是因孔子的删述而生成的,“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⑩孔子以删述整理前代典籍而建立了经学,这种删述整理实是一种“批评”,是经学成熟的标志。诸经又在批评进程中突出了“道”的具体意义,《荀子·劝学》曰:“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11)《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12)批评显示了经学的特点,批评的作用在于令经学深入人心并能够被准确接受。传统文论的批评意识就是比照经学批评的影响而形成的,如葛洪说汉、魏诸子,“时无圣人目其品藻,故不得骋骅騄之迹于千里之途,编近世之道于《三坟》之末也”,(13)称“无圣人目其品藻”而不得兴盛,以“圣人”作比照,可见传统文论批评意识形成之初的观念。刘勰称“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称“《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14)认识到批评对于经学的作用,认为批评使经学得以充分展开。《文心雕龙》的撰作,就是步经学批评的后尘而来:“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