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代际累积效应下子代收入的樊篱与跃迁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欣,女,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社会学、教育与社会流动研究,武汉 430070;陈新忠,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分流与社会公平、教育经济与高校管理研究,武汉 430070

原文出处:
教育与经济

内容提要:

教育作为自致性资源,是个体实现阶层跃迁的核心渠道。教育的人力资本属性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当代收入,亦会对子代的收入产生累积效应。基于CGSS 2015数据,运用OLS普通最小二乘法和2S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教育代际累积效应对子代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代际流动呈现固化趋势,父代教育会累积到子代;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对子代收入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存在着性别差异;城市户籍子代获取高收入的机会远远高于农村子代,农村子代实现收入代际向上流动的渠道极窄,而教育是其最主要的渠道。因此,应关注教育代际累积效应对子代收入水平的影响,如何保障教育这一收入跃迁和阶层上升渠道的畅通是政策当局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21)05-0032-07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风险,收入差距过大、阶层固化问题日益凸显,贫富两极分化、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有加重趋势。近年来,“官二代”“富二代”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受到各界关注,追究根源,实质上是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负面社会效应,贫富两极分化激发了处于社会劣势地位民众的不满,进而造成社会不和谐音符的出现。基尼系数是国际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0.4是收入分配不均的临界点,从2003-2019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可以获知,近年来,我国一直处于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状态(如图1所示)。相比较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收入差距过大,收入代际流动性较差,子代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受到父代强烈的影响,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平等。

      

      图1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曲线图(2003-201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yblh/zysj/201710/t20171010_1540710.html。

      经济的不平等和收入差距过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拦路虎,容易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调动经济活力,致使社会系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最终反过来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决定个体间收入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差异,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既是促进代际阶层流动的有效途径,又是复制原有生产关系的重要渠道。[1]一方面,教育作为自致性资源,是个体实现阶层跃迁的核心渠道,子代可以通过教育实现原生家庭阶层的向上跃迁;另一方面,父代的地位可以通过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传递给子代,导致阶层的固化。[2]但有学者指出,教育促进阶层代际流动的作用远大于出身对阶层代际流动的影响,子代的社会地位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获得的教育水平。[3-5]早在科举制兴起之时,教育是广大贫寒子弟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在科技与人才成为主要竞争力的当代社会,教育更是受到各国广泛重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及贫困代际传递的趋势。“社会阶层固化”以及“贫困代际传递”均说明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不容乐观。同时,由于教育投资的长期性和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在社会阶层固化、“脑体倒置”的背景下,“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教育促进子代收入向上流动的效能受到质疑,不少家庭对教育的热情减退,以农村家庭尤甚。[6]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教育代际累积效应下子代收入水平的跃迁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教育代际累积效应是指父代的教育优势或劣势会跨代传承到子代,使优者更优、劣者更劣,进而导致子代发展的巨大不平等。理论上,教育传承是代际收入传递的主要途径,不仅影响着个人当代收入,亦会对子代的收入产生累积效应。[7]但它同时又是子代提升收入、实现代际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现实中,有不少公众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贫困代际传递”“脑体倒置”的呐喊,质疑教育促进子代收入向上流动的效能。教育代际流动态势如何?是否会影响子代收入的跃迁?如有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基于此,本研究从教育代际累积效应的视角,将父代(父亲、母亲)、子代两代人的受教育水平同时纳入分析框架,基于2015年CGSS数据,运用OLS普通最小二乘法和2S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教育代际累积效应对子代收入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累积优势/劣势理论通常被用来解释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机制,最早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默顿(Merton,R.K.)在研究科学界社会分层时提出。[8]后经不断完善和修正,广泛应用于职业分层、健康、住房获得、教育传递等领域。其共同点为寻找导致不平等产生的原因,用累积理论解释个体早期的优势或劣势差异,可以通过时间推移而产生连锁效应,最终导致个体后期发展巨大的不平等。[9]累积效应分为优势累积(cumulative advantage)效应和劣势累积(cumulative disadvantage)效应。优势累积效应指个体早期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盛,从而促使个体在后期具备更多进入到优势群体中的机会和可能性;劣势累积效应是指个体早期劣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劣,从而限制和削弱个体在后期进入到优势群体中的机会和可能性。在累积优势/劣势理论的双向效应下,极易诱发两极分化,从而导致社会流动僵化和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基于累积理论,结合其他学术观点[10],对教育代际累积效应内涵进行廓定:教育代际累积效应是指子代出生时父代教育优势或劣势跨代累积到子代而形成的叠加效应。家庭出身通过起点优势或劣势影响着子代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子代未来教育的选择机会与成败机会。[11]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代给予子代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及更多的教育投资,从而提升了子代获得更高教育水平的机会和可能性;反之,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父代在营造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投资中意愿不足或“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削弱了子代获得更高教育水平的机会和可能性。教育代际累积效应将教育付诸在个体身上转化为资本,维持子代在发展中的教育优势或劣势直至成年,在步入社会后凭借既得的教育优劣势获得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的初始位置,影响其收入水平。但代际累积方向在累积过程中是会变动的,呈现出有规律的向上或者向下移动。[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