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4)04-0116-14 一、公共舆情、话语分析与教育政策 随着现代公共教育体系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育的公共性特征愈发明显。任何个案性的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都不再被理解为个体层面的个别孤立问题,而经常在公共领域的话语体系中逐渐被建构为一个更广泛的社会性、公共性议题[1]。根据米尔斯的观点[2],成为公共议题之后,由个案带来的话题内容就超越了个案本身的局部环境和独特脉络,它代表着公众对潜在的价值威胁所感到的不安。 从独特个案到公共议题的发展过程中,公共舆论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社交媒体等各种现代传媒途径的话语建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3]这些个体与个别的教育事件与问题也被超越和抽象,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寄望于公共教育政策给予回应或者解决。[4]有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网络舆论改变了传统的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公众通过网络舆论表达能将某一事件或者诉求变为广泛的政策议论的一部分。[5]因此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舆情颇为重视,教育舆情研究也与教育政策研究密切结合起来。[6] 在国际教育政策研究中,传媒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得到关注,相关研究正在开展中。例如,托马斯(S.Thomas)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课程改革为例研究媒体话语如何建构教育政策[7],列文(B.Levin)研究的是媒体与政府在教育中的关系[8],安德森(G.L.Anderson)关注的是媒体对教育政策的影响[9],荣伯格(L.Ronnberg)等学者以瑞典的教育督导为例观察到媒体对教育问题以及政府的影响[10]。这些研究为在现代传媒话语环境下研究教育政策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理论启示。 国内也有研究者借助话语分析这个理论工具,分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上出现的与政策有关的报道。例如,濮岚澜与陈学飞2004年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为焦点关注《人民日报》报系的政策议题建构[11],徐志勇与张力2007年探索了中国教育政策问题中的媒介话语空间[12],徐志勇于2006年[13]、张天雪和张冉于2011年[14]对搜狐网、人民网、新浪论坛上的教育政策话语形态与民众话语结构进行了话语分析。尤其是徐志勇与张力、张天雪与张冉的两项研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不同媒体所建构的教育政策话语存在显著差异。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发现,现代教育政策研究在关注教育政策文本与政策执行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在教育政策过程中呈现的各种利益相关群体行为和意见的公共媒介话语(media discourse)[15]。这种媒介话语就像一个过滤器,既能影响教育政策的建构,又能反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政策的差异性理解,从而通过政策议程设置、执行、评估与反馈对整个教育政策过程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这也是近年来教育部与地方教育部门重视公共教育舆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把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明确提出其核心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政策目标的主流话语,教育满意度日渐成为衡量中国教育政策实践的重要指标。虽然已经有不少对公众教育满意度的科学研究调查[16],但数据结果总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满意与不同群体的看法差异[17]。这是调查数据与研究方法的问题[18],还是对无限接近满意度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者“教育满意度”本身就存在尚待讨论的更深层次的多样性? 就现实性而言,如果不同媒体或者群体对教育政策议题秉持既有的立场或者视角差异,那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教育目标在公共舆情的话语建构中必然被挑战。换言之,在公共舆情中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教育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公共舆论中总是存在对个别事件或者某个议题“不满意”的死胡同,那么什么是可能的出路? 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人民”的角度以现实的态度来理解“教育满意”的问题,而不能一相情愿地将“人民的满意度”理想化或者变为数字和百分比的争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政策目标应该超越单面化的指标,在教育价值层面提供终极性的方向指引。因此本文以不同媒体所推出的年度十大教育新闻榜为例,管窥公共舆情中这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政策话语建构背后的现实矛盾与张力,进而检视这个政策目标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以教育价值为核心,逐步消解、弥合不同立场下的公共政策话语的对立与隔膜。 二、舆情中的中国教育政策目标与价值:“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经过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推进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等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发展,整体而言,中国的教育发展在21世纪前10年结束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已不再简单地只是为了教育自身,而更多地被定位成政府民生工程的核心内容。 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06年8月29日的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上,胡锦涛同志就提出了“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19]。2007年5月31日教育部公布了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解读,亦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20]。2011年2月25日在中宣部等六部门举办的热点问题形势报告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继续强调“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21]。刘延东同志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在当前国家工作全局中去谋划,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22]2012年9月21日袁贵仁部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宗旨信念[23]。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4]。2012年11月18日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扩大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定为发言题目[25]。2013年1月9日袁贵仁部长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提出,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部“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26]。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以后,教育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政策部署中,依然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终极标准[27]。至此,“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通俗易懂而被广为接受的教育目标逐渐演变为现阶段中国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目标的上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