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的发展对地区文化地理格局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永明,历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祥成,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长沙 410082)

原文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书院是儒学知识生产、创新、积累与传播的机构,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与重要象征。书院在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是影响当地文化地理格局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书院建立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儒家文化在一定区域中空间拓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书院的发展,又可以改变该区域内主流的儒家文化与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等非主流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地区的文化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8)05—0005—07

      书院是儒学知识生产、创新、积累与传播的机 构,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如果将书院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会看到,书院在不同地域的发展会改变地方的文化生态,引起地区文化地理格局的变化。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书院的发展对地方文化地理格局的影响。

      一 书院的发展与儒家文化的空间拓展

      就整体情况而言,书院自唐代产生以后,就呈不断发展之势,其数量不断增加,分布空间也日益扩大。在其鼎盛时期的清代,数千所书院遍布城乡,除西藏、新疆等个别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外,全国各省书院林立,数不胜数,就不同地域而言,书院的创建数量在历代呈不断递增之势,到清代达到顶峰。书院的地域分布也日益广泛,清代大多数省份的书院已普及到县,许多偏远地区也有了书院,出现了所谓“穷乡僻壤,隔远都郡,亦就其地为书院”①[1]的情形。在此主要以湖南、江西两个地区历代书院分布情况为例加以说明。

      湖南书院出现较早。据有关学者研究,湖南在唐代就已建立了7所初期形态的书院。②[2]北宋初期,在天下甫定、百废待兴之际,长沙岳麓书院就已开始创建并产生较大影响。宋元之际学者马端临所称的宋初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中,就有两所位于湖南。③整个北宋时期,湖南地区创建书院达12所,主要分布于长沙、湘阴、衡山、临武、永州、兴宁等地。到南宋时期,湖南书院又有较快的发展,总数达44所以上。在当时湖南的15个州、郡、军,59个县中,有12个州、郡、军,27个县建有书院。元代时,由于政府对书院的保护政策,湖南共有书院41所,其中创建22所,恢复唐宋时期书院19所。从数量上看,元代湖南书院数量略少于南宋时期,但考虑到元代统治在湖南仅持续短暂的数十年,则可见当时书院仍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从地域分布上看,当时湖南的大部分州县已建有书院。明代,湖南书院数量达124所,其中修复25所,新建99所。从数量上看,已超过唐、宋、元三代的总和;而从地区分布上看,当时湖南全省56县,设置书院的已达53县,可谓分布广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书院已推进到湘西、湘南的许多偏僻地区,如辰州(今辰溪)有书院5所,沅陵、溆浦、沅州(今芷江)各3所,黔阳、永顺各有1所。清中叶以后,湖南书院得到空前发展,总数达286所,全省各县均已建有书院,其中浏阳、衡山、攸县、茶陵、新田、溆浦、酃县(今炎陵)、兴宁(今资兴)、宜章等县均有书院10所以上。这些县大部分属相对偏远之地,由此可见,在清代湖南书院已经遍布三湘大地,真正达到了普及的程度。

      江西书院始建于唐代。据李才栋先生的研究,唐代江西有高安桂岩书院、浔阳东佳书院、庐陵皇寮书院、南昌程氏飞麟学塾、庐陵登东书院、浔阳景星书院、李渤书堂共7所,其中江州3所,洪州2所、吉州2所。五代时期,江西又新建书院6所,其中洪州4所,吉州2所。北宋时期,江西书院发展迅速,约建书院40所,包括洪州8所,江州11所,南康军5所,抚州6所,建昌军6所,吉州5所,瑞州2所,袁州1所,临江军1所,饶州2所,信州1所,虔州1所,南安军1所,分布区域较唐、五代有明显扩大。南宋时期是中国书院发展的高峰期,江西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始建于南宋的书院约170余所,分布地区包括当时12个军、州:隆兴府(原称洪州)21所,瑞州7所,临江军9所,袁州5所,抚州17所,建昌军2所,饶州37所,信州26所,吉州20所,赣州5所,南安军3所,南康军9所。元代江西始建的书院94所,分布地区包括龙兴路8所,临江路8所,吉安路19所,建昌路4所,南丰州1所,饶州路14所,信州路12所,南康路2所,江州路2所,南安路1所,抚州路14所,瑞州路4所,婺源6所。明代江西新建书院,有具体年代可考的达265所。清代江西新建书院达325所,修复前代书院74所,总数达399所,已经遍及全省各县。其中南昌一地清代新建书院就达19所,而地处湘赣边界较为偏僻的义宁州(今修水、铜鼓),在清代新建书院也达18所。万载一地,清代新建的书院就达25所,其中12所建于光绪年间。④如此数量之大,分布广泛的书院,反映了江西地区文化的兴盛发达及儒家文化的普及程度。

      书院建立以后,就成为当地儒家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中心。儒家士人以书院为基地,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传播工作。其具体的活动方式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书院招收生徒,通过日常的书院教学活动,向生徒提供较为系统的儒学教育,传授儒学知识,灌输价值观念,培养儒家士人。这是书院儒学传播活动的基本形式。第二,书院举行面向社会大众的讲学、讲会活动,扩大儒学的影响。[3]讲学、讲会活动是书院文化活动的重要特色,也是书院实现其社会教化功能、实施文化垂直传播的重要途径。这种讲学、讲会活动往往实行“愿听者至”的原则,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员乃至田夫野老、贩夫走卒都可以参加,对象非常广泛。这些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明代嘉靖年间,江右王门学者邹守益等在江西、安徽等地建复古书院,组织惜阴会,“穷乡邃谷虽田夫野老皆知有会,莫不敬业而安之。”第三,书院还在书院内外设立祭祀场所,奉祀儒学道统传承中的代表人物和地方先贤,树立理想的人格典范,并经常举办有地方官员、士人、普通民众共同参加的各种祭祀活动,倡扬儒家的价值观念。[4]书院试图通过上述的各种活动,将儒家的思想观念、价值原则从书院辐射、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阶层,使之为不同阶层的人们所了解、熟悉,甚至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他们尊崇信奉、身体力行的准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