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2003年的教育学研究

——200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分析与综述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的教育学研究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很大成就。为梳理和总结2003年教育学研究的概况,把握教育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动向,课题组对200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所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对教育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一、转载学术论文的概况

      (一)栏目设置及论文的分布

      200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设置了理论探讨(78篇)、教学与课程(65篇)、比较教育(54篇)、决策与管理(47篇)、教师教育(31篇)、教育史研究(26篇)、教育科研(24篇)、德育研究(9篇)、农村教育(8篇)、教育与经济(3篇)、特殊教育(2篇)、教育技术(2篇)等共12个栏目,转载学术论文共349篇。此外,还有论点摘编部分共摘录了96篇文章。各栏目中学术论文数量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理论探讨、教学与课程、比较教育、决策与管理为转载论文较多的四个栏目,共计转载论文244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69.9%。表明教育基本理论、教学与课程改革、比较教育以及教育决策与管理是2003年教育学研究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其中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占据了榜首位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新的进展。其他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体现时代精神、关注实际问题、更新研究方法的局面。

      根据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进行统计,论文数量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在349篇学术论文中,有292篇的第一作者来自高校,占论文总数的83.67%;41篇的作者来自各类教育研究机构,占总数的11.75%;来自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以及其他机构的论文占总数的4.58%。表明高校在教育学研究中处于主体地位。

      第一作者来自高校的论文共292篇,其在各高校的分布情况是,北京师范大学59篇、华东师范大学41篇、南京师范大学22篇、西北师范大学13篇、浙江大学10篇、西南师范大学10篇、华南师范大学10篇、东北师范大学8篇、北京大学7篇、湖南师范大学7篇。

      

      以在上10所高校中,师范大学占了8所,以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署名的论文共计100篇,占来自高校论文总数的34.25%。这表明,以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大学在教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源杂志全文转载量排名

      200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源杂志全文转载量排名情况可见下表:

      源杂志名称  转载量(篇)

       排名

      《教育研究》(京)

      281

      《比较教育研究》(京)192

      《外国教育研究》(长春)

       192

      《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

      173

      《教育发展研究》(沪)154

      《当代教育科学》(济南)

       13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沪)116

      《课程·教材·教法》(京)

      116

      《当代教育论坛》(长沙)

       116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京)

      107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京)

      9 8

      《全球教育展望》(沪)9 8

      《教育评论》(福州) 9 8

      《教育科学研究》(京)8 9

      《中国教育学刊》(京)8 9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京)

      8 9

      《教育科学》(大连) 8 9

      《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

      8 9

      注:表中只列出前18位的源杂志名单,转载量并列的,排名不分先后。

      二、教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基本观点

      (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2003年《教育学》转载的关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数量居各类论文之冠。这些论文选题广泛,所涉及到的内容大多为近年来教育学研究中最根本、最重要、最热点的理论问题。(1)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的定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使教育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与市场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的公共教育体制正在经受市场的挑战,市场化运作形式已不同程度地介入到学校领域中,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集中反映了市场介入教育所产生的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的矛盾。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及其基本面貌,将取决于如何认识和解决这对矛盾以及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协调和制约机制(劳凯声,第9期)。而且认为教育的公益性质并不必然排斥教育营利行为的存在。由于教育的非垄断性质,教育这种公共物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私人物品准私人物品来向社会提供,提供者可以是公益性机构,也可以是营利性机构(劳凯声,第5期)。(2)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对教育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是比较广阔的。有的学者从时代变迁和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提出当前中国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已经具有了转型和创新的特点(谢维和,第7期)。有的学者认为,创建中国的教育学学派有助于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学科体系(易连云、杨昌勇,第8期)。更多的学者则是通过对教育学的反思表达了自己独到的、多样化观点(黄济,第1期;陆有铨、迟艳杰,第10期;项贤明,第12期;)。(3)教育价值问题。有学者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要求(桂建生,第10期)。还有多位学者选择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这个切入点,指出理想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儿童、适应儿童、使儿童感受到幸福的教育(易凌云,第10期;刘晓东,第11期;杨启亮,第3期)。(4)教育创新研究。教育创新这一主题在江泽民同志“9.8”讲话以后成为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有学者提出,教育创新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顾明远,第1期)。有学者认为,教育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观念(袁贵仁,第2期)。还有学者分别从教育创新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以及教育创新与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的关系等角度,论述教育创新的重要现实意义(毕诚、高宝立,第2期;于建福,第5期;)。(5)人文教育。有学者指出,人文教育是有多个维度的,需要立足于“人文”和“科学”的视野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人文教育必须尊重、继承和回归中华人文的优秀传统的观点(张祥云,第8期)。有学者认为,需要从人学的视角对人进行审视和反思,从而发掘教育的真义(韩淑萍、姜德刚,第8期)。还有学者提出,教育“以人为本”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要考虑如何增加人存在的意义,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石中英,第7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