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9X(2008)04-0042-03 一、大众信源说对教育传播的新挑战 1.传播理论的进步建立在时代发展前提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传播学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从原始人与人传播到人—媒—人传播,再到早期电视媒体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中度论,到今日之现代媒介多元传播可以看出传播学并不建立在一个固定的形态模式上,而是对时代发展的能动反映。从媒体传播的速度、界域、信量、信道传播方式上,传播学理论也是在逐步扩衍中不断完善发展的。 传统的教育传播就是建立在信源对“受众”的单向传播基础上的。虽然在新媒体应用中,有时也讲求一些互动,但传统教师—学生传播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正如加侬、魏佛等传播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定时间内的传播模式参鉴一样,虽然具有一定普遍意义,但模式的作用并不通见今天与未来,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2.媒体传播的“受众”信宿论之不完整性 “受众”信宿是上世纪媒体传播的一个特征,反映了在媒体传播中的信源主体之控制格局以及信息—信道—信宿不能颠倒的传播次序,因此“受众”只是单向“管道”的末端,是只能“受”而不注重信息源发的人际互动。 信宿“受众”是一个静态的传播模式理论点,它的功能只是接受和反馈。因此在失去大众信源的前提下就可能不会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时代与信息社会的场景,也不会产生海量信息与海量信息的流动交汇。 3.新媒体时代开辟了大众信源传播的新空间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7月底,中国内地共有互联网用户1.72亿人,数字电视用户1449万户,手机用户5.01648亿户,并且随着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移动电视、DV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其双向传播的优点逐渐凸显,为大众开辟了广阔的信息上传权和交互通道,人人均可变单一“受众”为信源,可以占有媒体与信道,从而完成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社会与个体的全景传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时代与社会。 4.教学传播是溶入大众信源说的一个应用实证 教育传播学援用了20世纪中后叶的理论以及现代媒体的传播概念,在以传播单向交流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就是信源,学生就是信宿模式仍无太大观念改变,学生就是“受众”的观念与早期大众传播理论高度吻合。唯一变量寄托于媒体工具的功能,这种情景下的教育观念必然滞后。 但问题在于现代教学传播质的变化也在于“受众”不再是单一“接水的罐子”。作为一个集群事物,它在新媒体支持下,也可能成为广度信源,也可能产生多元互交。这就对原有教育传播模式要求下的旧有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 (1)教学要不要纳入多元信源。传统的教学模式倾重教师的单向传播,从而模糊了学生学习的自发性、积极性和独创性。面对新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天,如何利用好各种新媒体教学信源;搭建好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学生“受众”信源的发布渠道,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同时,信源的多元化必然改变教学的传播模式、方法,也必然产生教学内容量与质的变化,面对新媒体的“魔盒”,到底要不要打开它?这需要认识与观念的思辨。 (2)教学要不要多元互交。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面对应试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但是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独创性和个性化的今天,能否利用新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以及学生—社会之间的多向交流,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 (3)教学方式要不要改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亦即改变师—生的单向传播方式,这也是传统教学观念前所未有的。利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传播方式,从而开展适应时代发展的交互型教学,必然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课题,我们需要认真应对。 (4)教学方法要不要重新设计。在全新的交互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所做的并不是将教案内容与新媒体工具简单叠加,如何将多元的教学内容纳入新媒体信息交流平台,从而有序地组织、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可能要涉及教学思想前提下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它既要面对普通,又要针对个别,既要有既定性,又要有应变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教学的每一节课,都需从方法的“谋划”开始,唯此才能见效其中,因此,教学方法设计也是必须重新考虑的。 (5)教学效果判断要不要重作设定。效果判断作为教学工作中的终极目标,其判断结果对于教学过程的开展给予反馈和调控,没有“标准”无从谈及质效,所以,在面对新媒体介入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效果判断标准也应该不断充实和更改,从而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传统唯分至上的教学中可能多不涉及,但确实是新媒体多元互交教学中的新亮点,是否应该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也有待探研。 二、大众信源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