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21)06-0024-09 “游戏说”是西方学术体系中的经典范畴,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虽然没有形成专门的“游戏说”,但却有着丰富的关于“游戏”讨论,包含着人们对艺术本质、艺术创造、艺术境界等核心问题的规定与理想,对于人类所普遍关注的艺术问题给出了中国阐释。传统艺术思想中的“游戏”观念,既与西方的“游戏说”有着相通的地方,也有着源于不同哲学基础与生命追求而形成的诸多差异,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民族特色。 近年来,已有学者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游戏”概念,并展开了中西“游戏”概念的比较研究,或者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讨论人们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游戏”态度,或者从美学立论的角度分析古典戏曲中的“游戏”范畴,或者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中西“游戏”思想的区别,为本论文的展开提供了资料基础。但是,很少有学者站在一般艺术学的高度,打通各门类艺术,综合解读中国传统艺术活动与艺术思想中的“游戏”观念。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考察“游戏”观念的丰富内涵与民族特色,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贯穿于中国传统艺术活动与艺术思想中的“游戏”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流派中有着不同的使用与阐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理念与思想境界。具体说来,先秦时期传统儒道哲学对于艺术活动往往更强调其“游”的一面,而无关乎“戏”的一面,艺术活动被看作是一种通向理想的生命境界的实践环节;宋元以降,中国历史走向近古阶段,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活动开始强调“戏笔”“戏墨”,呈现出游戏人生的审美追求,赋予了传统艺术思想中的“游戏”观念以新的意义。此外,中国传统艺术活动中还有一个概念与游戏相通,即“玩味”的“玩”,以“玩”的心胸观照艺术活动,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生存哲学与生命情调。 一、“游”而不“戏”:儒道哲学的艺术境界 汉语中的“游戏”一词是由“游”和“戏”两个字组成的复合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游”字曰:“旌旗之流也,从□汓声。”段玉裁注曰:“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引申为凡垂流之称……又引申为出游、嬉游。俗作遊。”可见,“游”字本出于旌旗之游,因其飘动于风中,像水之流,故得其音义,后引申为出游、游览,“旌旗所垂之旒,随风飘荡而无所系缚,故引申为游戏之游”[1],并逐渐与“戏”相结合,具有了追求自由自在、玩物适情的意义,《广雅训诂·三》曰:“游,戏也”,“游”“戏”二字复合成词。《礼·少仪》讲“士依于德,游于艺”,将“游戏”之“游”与艺术活动关联在一起,并上升到思想层面。 明确地以“游戏”相比拟来探索艺术活动的本质与特点,较早的代表是孔子基于儒学思想的“游于艺”和庄子基于道家哲学的“逍遥游”。 《论语·述而》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游于艺”是他基于“仁”学思想而提出的陶养君子人格的最后步骤,也就是说,要塑造仁人君子,首先需要以学道为志向,其次要遵循德礼,以仁义为归依,最后还要涉猎并熟练地掌握各种艺事。众所周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根本命题,“仁”既是最高的人格理想,也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所以,孔子所讲的“游于艺”是服务于塑造“仁”的理想与境界的。具体的塑造方法,正如《论语·泰伯》所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要通过学诗以陶冶情感,通过学礼以遵循道德,还要通过艺术活动,让外在的道德理性内化为人的自然心性,从而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自由境界。 整合孔子“游于艺”“成于乐”的言论,可以看出,儒家所强调的艺术活动的“游”,是一种掌握了各种技艺的自由感,并最终升华为一种既符合礼仪规矩又能任性随心的人生境界。如成复旺所讲:“这是道德修养在审美中的完成,也是审美在道德修养中的提高。这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与最高的审美境界的统一。”[2]以仁学思想为根基,以塑造君子人格为指向,儒家传统的艺术观念所讲的“游于艺”,强调的是艺术活动所能通达的道德境界、人生境界,而并未关注艺术活动愉悦性情的审美价值,可以说是“游”而不“戏”。 与此相表里,儒家经典著作《尚书·尧典》所提出的“诗言志”说被看作是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3]序3,这里的“志”指的是一种“怀抱”,“这种志,这种怀抱是与‘礼’分不开的,也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3]3。因此,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往往将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目标,艺术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将服务于此,虽然也有“聊佐清欢”(韩愈《和席八十二韵》)的戏笔之作,却多是偶然为之。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讲:“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也正因此,朱光潜在《中国美学简介》中曾指出,中国古代诗论“一向特别重视文艺的‘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实践效果,从来没有‘为文艺而文艺’的提法”[4]560。朱先生对古代诗论的总结前半部分可谓说中要害,后半部分则稍显绝对,但是,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的确较少从文艺本身出发去讨论文学艺术的创造、功能与境界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