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视觉的维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桑柔,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艺术设计研究:艺术版

内容提要:

罗兰.雷希特的《信仰与观看:哥特式大教堂艺术》(1999)是近年来最重要的研究哥特式艺术的著作。以回望传统为基础,雷希特书写了一部哥特式艺术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历史,折射出19~20世纪艺术史学科的发展趋势。通过重新评价哥特式艺术的形式、功能、观者与宗教思想和礼仪间的互动关系,他论证了中世纪末期艺术日益增强的可视性趋向,从视觉的角度革新了读者对哥特式艺术的认识。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17 年 05 期

字号:

      《信仰与观看:哥特式大教堂艺术》一书出自于一位与我们同时代的学者之手,以视野的广度与见解的深度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正如保罗·克罗斯利(Paul Crossley)所评价的那样:“任何一个研究德国中世纪晚期艺术、哥特式建筑设计或中世纪图像的人都会从罗兰·雷希特的学术成果中获益。”①

      

      作为法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史家,罗兰·雷希特(图1)拥有德一法双重的学术背景: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就读时,他曾师从中世纪建筑与彩画玻璃窗研究方面的权威学者路易·格罗德茨基(Louis Grodecki),后任教于勃艮第大学(1980-1986)、斯特拉斯堡大学(1993-2000)、法兰西学院(2001),现为法兰西文学院院士②。此外,雷希特曾担任过斯特拉斯堡市立美术馆的馆长(1986-1993),并与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等人一起策划过“哥特式大教堂的建设者”(Les des cathédrales gothiques,1989)等展览。③因而,学术研究与展陈实践双方面的长期积累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研究视角与写作风格。尽管雷希特选取‘哥特式大教堂艺术”作为本书的副标题,但他并未像以往的学术成果那般,以历时性的视角对哥特式大教堂的发展与流变进行阐释④,或是因循自然、历史、宗教、道德等模式对哥特式艺术进行分门别类的探讨⑤。他转而强调观者、功能、媒介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关系,将绘画、雕刻、宗教圣物、彩画玻璃窗等多重艺术形式与宗教仪式、神秘剧、神学思想、观看行为与视觉理论结合在一起,从传统与视觉的双重维度为读者揭示了哥特式大教堂与哥特式艺术的独特属性。

      一、传统的维度

      《信仰与观看》一书甫一开篇,雷希特就向读者抛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们在使用‘哥特式艺术’这个词时往往要思量它到底指代什么。写作本书的目的便是回答这个问题。此概念所指代的既不完全是艺术形式,也并非仅仅为历史现象,它带有一定模糊性。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总是在种种情境下对其进行不恰当的运用。”

      此言一出,全书就已定下了颇为宏大的写作目标。尽管费拉雷特(Filarete)、马奈蒂(Manetti)和瓦萨里(Vasari)等人已经初具“国际意识”,并能够在文艺复兴艺术管弦谐鸣的古典精神之外捕捉到来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另一种声音,但他们模糊不明的记述仿佛印证了哥特式艺术的复杂性:它不具备确切的历史时段和地理范围,作品的形式、技术与造型特点亦千变万化,并因此衍生出多种叙述与研究的基本方法。因而,这些历史观点、认识方法及影响独立地构成了一种传统的维度,与哥特式风格和相关艺术现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到雷希特等近人研究的视角。

      在书中,雷希特专辟上编“从浪漫化的力学构造到象征光明的大教堂”,以容纳多种艺术形式的哥特式大教堂为出发点,回顾了历史上相关的研究方法与重要成果,并借此反思开篇的问题:何为哥特式艺术?何为哥特式大教堂?他的视野主要集中在19~20世纪的德法学界,概括并讨论了三种最为重要的方法:第一是以维奥莱·勒·杜克(Viollet-le-Duc)为代表的“技术论”,以结构理性主义思想将哥特式大教堂解构为一套以肋拱为中心的、垂直方向上的结构整体;第二是以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汉斯·赛德迈尔(Hans Sedlmayr)和奥托·冯·西姆森(Otto von Simson)为代表的“象征论”,出于对“技术论”的反对,他们将哥特式大教堂视为中世纪宗教思想与神学意义的载体,更为深入地解读还包括里夏尔·克劳泰默(Richard Krautheimer)对“建筑图像志”(architectural iconography)的运用,以及汉斯·杨臣(Hans Jantzen)对大教堂内部空间和“透光结构”的分析;第三是以维也纳美术史学派和形式主义者为代表的“风格论”,主要关注的是装饰、风格和空间的概念对认识中世纪大教堂和哥特式艺术的重要意义。毫不夸张地说,雷希特对哥特式艺术研究历史与成果的总结不仅反映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史家的思想与方法,而且反映了艺术史学科的总体发展脉络,是这类学术史写作中最具深度与洞察力的一个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做法并非孤例,也并非是读者与它的首次照面。早在1977年时,雷希特的业师路易·格罗德茨基就已在《哥特建筑》(图2)中进行过类似的尝试。⑥他将研究哥特式大教堂的基本途径划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综合的方法”,即保罗·弗兰克尔(Paul Frankl)总结的“综合的概念”,主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描述和分析拱券、飞扶壁、束柱等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借助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排列出一个相对精确的年代顺序,并评价建筑“在历史的或地理的范畴上所具有的独特性”⑦。

      第二种是“结构的方法”,对应的是勒·杜克的结构理性主义思想。

      第三种是“空间的方法”,哥特式大教堂被视为一种特定的空间,主要探讨“它的尺度、比例,它被分隔还是保持整体,它的位置、它的界限和它的可视性。”⑧其中既包括亨利·福西永(Henry Focillon)⑨、让·博尼(Jean Bony)⑩等人对统一空间的认识,也涵盖了杨臣对空间边界的论述以及西姆森、潘诺夫斯基和赛德迈尔从“光的空间”出发,分析作为精神理念、宗教或哲学的物质性载体的中世纪教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