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文化的艺术皆有各自的起源、演进、定型。在西方,从古希腊以技为核心的艺术,到中世纪的以心为核心的艺术,到文艺复兴的以绘画、雕塑、建筑为核心的艺术,到18世纪形成以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文学为基础的美的艺术。这一美的艺术体系随世界现代进程成为世界的主流。中国艺术也有自身的源起、展开、演进,并形成与西方艺术有所不同的体系构成。明了这一中国特色,对于中国艺术在世界现代性进程中,从传统向现代演进,且因中西复杂互动而形成的当下艺术现状,会有更深理解。同时,对于现代学人在中国古代艺术书写上多以今天的艺术体系为基点,到中国古代历史中按图索骥地选取材料建构中国古代艺术史,会有新的体悟。今天种种以今寻古的中国古代艺术史,其有利处,是让古今中西艺术会通起来,其不利处,是妨碍了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原貌理解。前一种研究已经很多,后一种研究显得重要起来,而且,后一种研究应为促使前一种研究进行质的飞跃,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必要一环。 中国古人的艺术观念,远古起源是怎样的,在先秦的定型是怎样的,以及在秦汉以后是怎样演变的,在整个进程中形成了怎样的体系结构,下面予以呈现。 一、艺:起源探讨与定型于礼 中国艺术的起源,从观念形态的形成看,与如下的文字相关:艺、术、数、方、工、技、伎、匠。这八个词,后四词关联到具体的技术,前四词不仅与具体技术相关且还有超越具体技术的观念内容,其中的艺,不仅与技术和观念相关,还与观赏性相关,从而最为重要。然而,艺术观念最初是怎样形成的,具体的细节已消失在悠远的时间中,难以寻找。也许,人类最初使用的各类技术,用火、用木、观天、石器、弓箭、岩画、建筑、陶器、玉器等技术,与六艺之前的艺之观念形成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当然,艺之观念,究竟与哪些具体的技术体系,有怎样的具体关联,是一个充满争议而需要精细研究的大问题。但从《周礼·保氏》提及的六艺来看,可以得出两点,(1)艺逐渐形成了礼、乐、射、驭、书、数的体系。(2)艺是在仪式中形成自己的体系的。把技术用仪式的观念加以提升,就成为艺。仪式将技术(这与工、技、伎、匠等相连)进行观念化(这是数、术、方、艺的共同性)和观赏化(这是艺的独特性),而成为艺。从远古文化的整体去探寻“艺”的发生,艺术与另两个重要概念关联:礼与文。礼是远古仪式的整体,它包括仪式地点、参与仪式之人、仪式器物、仪式过程这四大方面。文是礼的美学外观。艺则是礼的技术体系。文化中重要的技术体系,当其与仪式整体的“礼”关联起来,与作为仪式审美外观的“文”关联起来,就成了艺。要而言之,仪式整体由三大方面体现出来,作为整体核心的“礼”,作为礼的审美外观的“文”,作为仪式技术的“艺”。总而言之,艺是礼、文、艺三位一体中的技术方面。 早期艺术观念起源的空白部分有待未来新的研究,在此之前,可以明确的一个粗略的线条是,中国远古产生的艺术观念,经过夏商周千余年历史演进和先秦文化的理性化转变之后,体系性地体现于《周礼·保氏》的“六艺”。六艺成为中国的艺术观念从先秦到后世演进的一个起点。六艺体系是什么呢?《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①这六项正是仪式中最重要的内容,按贾公彦综合众注家之长进行的解释,五礼即礼体系化后的五大类别: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六乐是黄帝以来历代圣王的经典乐章:黄帝《云门》、唐尧《大咸》、虞舜《大韶》、夏禹《大夏》、商汤《大濩》、周武王《大武》。五射是从狩猎时代以来演进的射箭技术体系: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驭是五种在复杂地形和仪式地点的骑马技术: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书,是运用文字的技术,即汉字构成的六大原则: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九数,即分为九个细目的整个计算体系。②这里的技术既是技术本身,又包括由礼决定的规则,比如五射中的“襄尺”要求“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襄君一尺而退。”五驭中的过君表,即经过君的表位时,要按仪式为尊君而定的规定方式驱进,以高超技术体现尊君的内容。六艺用来进行贵族子弟教育,内涵包括可传授的技术方面,因此称为艺。技术是礼、乐、射、驭、书、数的基础,艺也因礼、乐、射、驭、书、数而具有崇高地位,艺仍然具有远古时代整合性的礼、文、艺统一的意义。可简言之为:礼(仪式)之艺。 先秦以来,在社会分层复杂化、文化内容多样化、思想观念理性化等多方面的转型演进中,艺有三个方向的转变:作为技术体系的艺,一是与转型后文化权威“经”相关联而保持在文化高层的“文”的层面。二是与中国宇宙虚实结构观中的“虚”的一面结合,保持在作为文化中层的“术”的层面。三是与中国宇宙虚实结构观中的“实”的一面结合,坠落在作为文化低层的“工”的层面。在讲艺的三分之前,要交代一下由夏商周之礼的整合性向春秋战国秦汉之后礼的分层性的演进,这是艺之所以分流的基础。 在远古的整合性的礼中,不但礼、文、艺性质相同,与礼相关的乐、玉、帛、器等,与文相关的巫、舞、祝、咒、诗、剧等,与艺相关的工、技、数、术等,在性质上都相同。在从原始文化到夏商周早期文明的演进中,礼的内容有了初步的分层。以人而论,有管理层的帝王、诸侯、大夫、士的分层和被管理层的臣、仆、隶、皂等的分层。以专业而论,原来统一的由艺代表的技术体系,也开始了分化。一是与国家管理相关的技术体系,特别是在朝廷与儒学的合一中,关注家国天下的治理,以礼、乐、文为基本结构,形成以文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可称:文之艺。二是既与国家的国运管理相关又与各阶层的命运探求相关,与中国宇宙结构观中虚的一面相连,是以术数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可称:术之艺。三是在技术分流中,对应中国宇宙虚实结构观中实的一面,以实在的规矩尺度和手工之技去把握技术,在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之后,主要与工的技术相连。在《周礼·考工记》中,工分为木、金、皮、设色、刮摩、搏埴六大技术门类三十个工种的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可称:工之艺。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产生了两种同样重要的流向,一是中唐以后特别是宋以后,在士人的中隐庭院园林中,产生了一种士人雅趣的玩之艺。二是宋代都市公共娱乐空间瓦子勾栏形成后,产生了具有大众趣味的表演性的伎之艺。要而言之,艺在先秦以后的文化转型以及秦汉以后的文化发展中,分为五大不同的方向,决定了艺在古人观念中的基本走向和复杂关联,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体系结构。下面就对艺的五大方向流变,作一基本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