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管理跨界融合的创新与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齐骥(1983- ),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芝大“城市创新”项目高级合作学者,场景学院(学术联合体)联合发起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文化治理、城市文化规划、公共艺术管理和“场景理论”;张笑天(1994- ),男,山东济宁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产业管理。北京 102600

原文出处:
艺术管理

内容提要: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背景下,着眼于学科交叉、知识应用、适应国情的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既体现出对中国传统艺术执着的坚守,又是对全球信息科技创新的吸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艺术提质增效是重要支撑、文化艺术人才创新是核心动力。只有打造有温度、有章度、有跨度、有辨识度、有黏合度和有加速度的艺术管理学科,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今后国际艺术市场与艺术实践需求的国际化、科际化艺术管理人才,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类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此外,还应当妥善处理艺术管理的全球化格局与中国化使命、传统艺术与数字媒介的融合、西方艺术理论与中国艺术实践的互补,以及艺术管理的泛在融合与单个门类纵深发展之间的关系,强基固本,建立起艺术管理的中国学派。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字号: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艺术场馆、艺术事业和艺术服务供给,均受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影响,旅游停摆、商铺歇业,画廊、剧院、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纷纷闭馆,艺术博览会、艺术展等公共艺术活动不得不暂停或推迟,全球的艺术业在全球大流行中遭遇严峻挑战和巨大冲击。尽管如此,艺术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力量温暖着全人类,在疫情带来的巨大阴影面前稳定人们的情绪,安抚着人们的焦虑,遏制恐慌的蔓延。这不但充分凸显出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也让培育什么样的艺术人才、释放什么样的艺术魅力、打造什么样的艺术学科提上日程。

       一、新时代的艺术管理呼唤跨界融合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艺术古已有之,且历久弥新,在新形势和新景观下,艺术创造出的社会价值、产生出的跨界作用、释放出的发展动力,不仅体现了更高层次、更深内涵的“美好意蕴”,也能满足人们求知求新求美求乐不断升级的现实需要,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衡量标尺。

       (一)艺术管理专业的历史演进和专业形塑

       艺术家的集聚创造了艺术场景并推动人们借此思考艺术诞生的思想源泉。回顾历史,从19世纪巴黎作为世界艺术的中心,到20世纪中期纽约成为新的世界艺术中心,艺术家集聚地的转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政权的更迭、社会结构的重构等多元因素,催生并推进了艺术领域的变革和重塑。这既说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文化政策治理语境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也说明了艺术家集聚地所产生的蜂鸣效应决定着艺术发展的高度。正是由于人们在特定空间中的交流讨论与思维碰撞闪耀的花火,刺激了创意的产生,强化了空间的艺术特质,从而形成蜂鸣效应。蜂鸣的出现使得该特定空间转变为特色场景,为城市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并构建出特色的城市文化标识。与此同时,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自身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以及彰显人文精神。

       艺术创作和商业市场的呼唤催生了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随着当下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越发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质,传统的艺术经营方式、市场营销方式不再适应现代消费者的文化诉求,也难以满足当代市场的艺术供给。因此,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成为当下艺术事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艺术管理专业的诞生,既弥补了艺术市场巨大的人才缺口,也促进了艺术产业的集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在经济社会、商业市场、文化消费、文明思潮的更迭和发展中,中国的艺术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发展迅猛。一大批有远见、有创新、有理想的艺术人才走出象牙塔,深入艺术实践的各个环节。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艺术作品不断涌现,推动了中国艺术事业和艺术产业的发展。

       (二)艺术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和科际化转向

       在新时代新文科广跨界、泛融合的背景下,艺术管理面临着新的历史转折。从时代语境看,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全新的国际形势、全新的经济形势和全新的需求范式,传统的认知、传统的产业形态和传统的供给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一轮的全球化发展。从学科建设看,综合类院校开设的艺术管理学科,应综合高效深耕学科优势,跨学科广域融合,泛在创新,凝练新专业、新方向;特色艺术院校则应建设能够凸显院校优势的艺术管理学科,深挖本校特色,聚焦专业,立足于卓越拔尖。

       无论如何,新时代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都离不开两个基本尺度:一是国际化,二是科际化。从前者来看,我国的艺术管理人才教育应“不再局限于中国视野、中国格局、中国坐标,而是置于世界舞台、全球格局、国际坐标,不仅要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的制定”。①一个优秀的国际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可以立足全球,纵览古今,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比较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异同,借鉴有效的艺术经营模式,开拓广阔的世界市场。这就要求艺术管理者既具备扎实的艺术学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对本国文化、艺术有深刻的认知与认同感、自豪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够准确地把握国际艺术市场的动向;又能够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熟悉国际艺术管理的一般规则与流程。从后者看,科际化的人才是创新的动力。从诺贝尔奖设立之初到20世纪50年代,获奖项目中交叉学科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6.23%、35.14%,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20世纪的第三个25年中,诺贝尔奖中学科交叉比率由35.14%飙升至42.71%,增加了7.57%。②2020年8月,交叉学科成为继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之后的第14个学科门类。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机构设置”显示,在数学物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管理科学部、医学科学部8个传统学部之外,已新设立了交叉科学部。上述信息无不凸显出培养科际化人才的必要性以及国家对科际化人才的重视。科际化的艺术管理人才可以以跨界的思维、创新的工具、多元的方法,叩开创新之门,引领中国创造。科际化的艺术管理人才还可以站在新技术的前沿,加速艺术资源的资产开发;站在新理念的前研,加速艺术市场的红利释放,推动文化治理的创新发展。

相关文章: